【評論】新詩為什麼沒有大詩人?(六)

发布时间:2022/01/14 点击数:

西 渡

(續上期)

這個內在地約束詩人創造力和詩人成長的精神結構,我稱之為世故-市儈型人格。這是中國人群中最為普遍的一種人格模型,其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功利和勢利。市儈敏于利,世故精於算;市儈為其內,世故為其外。這一人格以功利主義為基礎,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漢文明的實用理性。蒙元以來,漢民族長期屈服于外族的威權,其中又滲入了屈己循人、圓滑機變、怯弱自餒等因素,對權力和暴力的崇拜和畏懼也達到極點。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精神主體的消失。


我們可以用這種世故-市儈型人格來解釋中國詩壇的很多奇怪現象。首先,它造成了一種功利主義的處世和寫作態度。東風吹來往西倒,西風吹來往東倒。一會兒為人生,一會兒為藝術,一會兒為大眾,一會兒為精英,口號種種雖然不同,其為利則一,其中並未有一種自在的根性。詩壇種種變臉,種種魔術也根於此。為文學史寫作是一種功利;為漢學家寫作,為英語讀者寫作,是另一種功利。在市儈-世故型人格的操控下,甚至成為大詩人的目標,也成為一種功利,而無關于詩人生命的完成與實現。這種種功利既扭曲詩人的寫作,也扭曲詩人的心理。


另外,它抑制了詩人精神上的成長。世故可以說是精神最大的對立面,它之扼殺精神,比惡更甚。惡自有其精神,而世故完全是精神的反面。世故-市儈型人格最大的危害,乃是它把誠摯、善良、美,這些詩的品質全都擺攤出售,使詩淪為贗品。精神的自由,高貴的人格,微妙的感受,美的領會,在市儈的眼裡全無價值,如果有什麼價值,也只有在它們可供出售的時候。在世故者那裡,真理也是精明的,是算計的結果。它造成了一種駱一禾所謂“油亮的性格”,精神就為這種性格徹底犧牲了。中國詩人往往未到中年,就驟然衰老,停止生長,其根源在此。世故既扼殺了精神,我們就不難理解詩歌中會有那麼多虛假的表達,無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也無論是忠誠的,還是反叛的。在很多詩人的作品裡,沒有真實的感動,只有感動的表達;沒有真實的同情,只有同情的表演;沒有愛,只有愛的表白。在某些詩人那裡,人和面具已成一體。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怎麼可能洞察歷史,並作同情的表現呢?(篇幅所致略有刪減)

(未完待續)


(一)(二)(三)

(四)()(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