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新詩為什麼沒有大詩人?(二)

发布时间:2021/10/22 点击数:

西 渡

(續上期)

第二次失敗是朦朧詩人的失敗。從1949年到1976年是新詩在詩藝上不斷敗落的過程,詩意的創造本身面臨斷種的危險,更談不上成就大詩人的目標了。1970年代末,朦朧詩重新接續了新詩的現代血脈,而且湧現了一批富有活力的年輕詩人,讓人們對大詩人的現身又有了期待。但結果令人失望。所謂朦朧詩“五大領袖”中,舒婷、江河很快停筆,北島、楊煉的寫作也在1980年代中期以後呈現僵化的趨勢,顧城雖然以個人特出的語言才能在詩藝和詩意的表現上時有突破,但其殺妻自殺的結局也暴露了其人人格、心理上的重大缺陷。多多幾乎成了朦朧詩人中唯一持續保持了創作活力的詩人——當然,多多並不承認自己是朦朧詩人。


這樣,成就大詩人的歷史性任務就落到了第三代詩人身上。第三代詩人在1980年代中期的詩歌熱潮中登場,擁有人數眾多的才華特出的詩人,這個數量上的優勢超過了新詩史上任一時期。與終告失敗的前輩詩人相比,第三代詩人還擁有許多額外的優越條件:完整、系統的教育經歷;開放的知識環境,特別是西方現代詩歌資源的廣泛譯介;相對自由、活躍的思想、文化氛圍;大體和平、穩定,同時充滿變化和生機,也不乏危機、極具張力的社會環境;日趨成熟的現代漢語和之前數代詩人艱苦努力的詩藝積累。個人的、社會的這些有利條件讓很多人對第三代詩人充滿期待。1980年代中期,一批第三代詩人年少成名,意氣風發,也有一種舍我其誰的自我期許。駱一禾、海子適時地提出了“大詩”概念,正是這種自我期許的外化。海子欲“融合中國的行動成就一種民族和人類的結合,詩和真理合一的大詩”,駱一禾則要實現詩與精神合一的“博大生命”,讓詩的語流“作為最高整體開放出它們的原型”。從才華、精神人格、詩歌抱負來看,駱一禾和海子是第三代詩人中成就大詩人理想的最佳候選者,兩人在1980年代末的驟然去世是第三代詩人朝大詩人目標挺進之路上的第一個挫折。1990年代初,歐陽江河、肖開愚等詩人提出“中年寫作”的概念,是第三代詩人一次重要的自我調整。這個自我調整正是基於大詩人的目標,並吸取了前代和同代詩人包括駱一禾、海子,衝擊這一目標而被迫中斷的教訓。這一教訓在這些詩人看來主要就在於青春寫作的不可持續性。要改變這種狀態,必須在寫作方法論、寫作心態、學養和生命狀態上作出相應調整。這應該是“中年寫作”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 


  (未完待續 )

(一)(二)(三)

(四)()(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