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中華民族】俐侎人的傳統服飾(四)
(文/圖 許文舟)
(續上期 俐侎人的傳統服飾(三))
當你置身於俐侎村寨中,便會發現這裡的俐侎婦女顯得非常耀眼,除勤勞、負責、善良、溫和、樸實、豪爽,落落大方之外,又隱約帶有羞澀之外,留心觀察便會發現,每位俐侎姑娘雙手都沾滿著藍黑色,這便是俐侎婦女勤勞與智慧的象徵,是漿染布料時留給她們的紀念。
每個俐侎女人大約7-8歲開始,就要學習紡線、織布,幾乎家家戶戶的女子都會此項工藝,無論長幼,都會飛車走線。有女孩的人家,母親不僅要教會女兒織布縫衣,還要省吃儉用,從小女孩出生那一刻起,就得張羅這個女孩一生所穿的衣服。
當母親的唯恐自己的女兒嫁到婆婆家吃苦受窮,所以要備下女孩一生所穿衣服,因此,一台織機就不會有停下來的時候。織,就是俐侎女人的宿命。她們把青春織進布裡,愛情織進家庭。隨著國家對大蔴的禁種,俐侎人只好從集市上買來棉花經過軋花、彈花等工序,在自製紡紗機上紡棉。棉線要經過大鍋內加玉米砂煮數小時,曬乾後,再經過紡線,紡出線球。用拉線架把18個線圈串在一起,拉成一股,10股為一體,按個人所需,織成10排(一排為5尺)、20排、60排不等規格的布料,等著裁剪與縫紉。一人一天能織5排左右。
織布有兩種,一種是織白布(半成品),另一種方格花布,用黑、白兩種線。方格花布,主要用於做婦女包頭。靛染即用靛染色,也稱“染靛”或“染布”。靛染有複雜的工序且帶有幾分神秘。這是一塊布成色的技術環節所在,其中有俐侎人幾百年間的探索與尋覓。把澱葉在水缸裡浸泡4――5天,全部拿出,在澱葉水內加1斤左右的生石灰水,慢慢攪拌,攪拌成黑蘭色為宜,把澱水沉澱後,把倒掉清水,剩下澱物,把剩下的澱物倒入已準備好的口袋內進行過濾,澱漿製成。把織好的白布,點好點花在缸內浸泡數小時,把布拿出卷成一卷,用木棒拷打使靛色滲透均勻,在陽光下曬乾,如此反復數次,直到色澤光亮。
(未完待續)
(許文舟 中國作協會員 中國徐霞客研究會理事 臨滄市作協副主席)
----------
新媒體 |爾雨林
審 校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