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中華民族】俐侎人的傳統服飾(三)
(文/圖 許文舟)
(續上期 俐侎人的傳統服飾(二))
銀飾是俐侎人最大的喜好,除了衣服上數不清的銀泡,已婚婦女的耳朵也常常懸掛著大銀環,銀環越大,說明家庭越富有。俐侎人的婚喪嫁娶都在晚上進行。白天幹活很忙,收工一般都是傍晚時分,所以,不管是娶妻還是嫁女也要在晚上進門才吉利。同樣,給去逝的老人出葬的時間也要選在夜晚,否則會認為靈魂不被天神接納。喪事,孝子不穿鞋子,頭戴白布,身披麻匹。婚事,女子的服飾便會多出幾串銀飾,環佩叮噹,平添節日喜氣的同時,多出幾分雍容華貴。
俐侎人崇尚黑色,因此,百分之九十的布都將浸到一種由板藍根葉熬制的液體裡浸泡數日,黑色才會浸潤棉紗。單一、古樸的顏色,似一張難以揭開的神秘面紗,充滿了許多幻想與神秘的色彩。在這樣乾淨的棉布上,俐侎人覺得應該安排什麼進駐,她們的針線便帶著一群小鳥,在鞋幫上落得歡天喜地,蝴蝶也緊跟其後,飛上了圍腰。而她們的衣服,同樣繡上了姿色很美的花朵,生命青翠的綠葉。這還不夠,他們搜羅著家中的殘銀,非要把它變成環佩叮噹的脖圈耳墜才算滿意。
俐侎人的服裝有自己特定的歷史,與漢服一樣,怎麼也繞不開一枚針。線要跟在針後,才能縫紉到獸皮、羊皮、棉麻以及棕片上,仿照人的形體,實際上是一根線在這些面料上重重複複的足跡。
四百多年,生產力並不發達的俐侎人,磨制過人類早期的縫紉工具骨針,而要將獸骨磨制出一枚針來,除了要有耐心,還得有嫺熟的穿洞打孔技術,也才能讓一根線跟在骨針屁股後面,輾轉在一件衣服的犄角旮旯。骨頭於是有了針的鋒芒,有了銳度,有了穿梭,有了引領。不過從俐侎人刺繡的歷史看,針早就在兩百多年前分出大小,大針有大針奔忙的天地,小針的針腳完全可以圖解鳥的麗衣,花蕊的麗質。
接觸到棉花之前,俐侎人在烏木龍的重山之間,尋找到蔴,這種在中國紡織史中韌性最好的植物,基本上完全可以同時應對織布與紡線的功用。蔴被剝離枝幹,脫去粗皮,撕成細絲,喂到俐侎女人隨手攜帶的繞車嘴裡,便有讓人吃驚的連接,可長可短地穿梭到一家人身上。
(未完待續)
(許文舟 中國作協會員 中國徐霞客研究會理事 臨滄市作協副主席)
----------
新媒體 |司瑜
審 校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