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中國共產黨犧牲精神的理論形成(連載十一)

发布时间:2023/11/25 点击数:

【摘要】

為了理想信念甘於犧牲乃至奉獻生命的犧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自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奠基的政治品格。作為理想主義的集中體現,犧牲精神尤其是殉道行為在傳統中國一般只屬於智識階層,中國共產黨較為成功地將其推廣向普羅英雄,呈現出理想主義平民化的特徵。中國共產黨用集體主義式的“革命英雄主義”揚棄了傳統生死哲思,並且訴諸老百姓的利益訴求與心理特點以減輕生死顧慮。犧牲精神的理論形成與機制推廣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信仰上獨特的政治智慧。


作者丨陳晴

來源丨昆侖策研究院

轉編丨“北京大學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原刊於《社會主義研究》2023年第3期


(續上期 二 平民接納理想主義:集體主義式犧牲精神的推廣與維持⑥(三)激情加持:集體情緒的共振與決斷勇氣的抬升①)


二 平民接納理想主義:集體主義式犧牲精神的推廣與維持⑦


(三)激情加持:集體情緒的共振與決斷勇氣的抬升②


集體中的榜樣以及尊重榜樣的氛圍也能為普通黨員的犧牲精神提供參照。根據奧爾森曾提出集體行動困境:當集體過大時,沒有人願意為改善集體利益去承擔革命的成本和風險。後續研究表明,當群體中出現3%的利他主義者,風氣和行為規範就會出現可喜的變化[63]。  


中共的政工人員要在平時有權威,戰時去最困難危險的地方,顯示沉著、剛毅與不動搖,如此能影響部屬產生出更大的英勇與犧牲的決心[64]。普通黨員較之群眾,也優先承擔更為危險的任務與傷亡的風險。除了身邊人的直接影響外,宣傳的英烈還提供了更高的參照標準。


如1927年出版的《布林塞維克》雜誌首卷就刊有《我們的死者》欄目,形象地刻畫了一位位烈士形象:執行任務時忠於信仰,被捕時大義凜然,監獄中愛護同志激勵後繼,刑場高呼口號,民眾為之動容[65]。後續的每一個時期,烈士事蹟都會發往各級支部與隊伍學習。在崇尚忠誠與犧牲精神的氛圍下,高尚者首先犧牲不會墮落集體情緒,反而生成良性循環。


在執行任務前的關鍵時刻,升高革命情緒的技巧也會得到機動靈活的使用。


羅瑞卿在從事抗日軍隊中的政治工作時強調,戰士們並非都具備犧牲的覺悟,戰鬥中的死傷更是會威脅人的精神狀態,因此務必在戰前使戰士熟知勝利條件、為誰而戰以及戰爭與自己的切身關係,做到極端仇恨敵人,懷揣有敵無我的決心等[66]。一些儀式也能增加戰士的復仇情緒。


例如,在訴苦大會上,有連隊的為死難的親人和犧牲的烈士舉行“公祭大會”舉行靈前宣誓,“練兵場上搭起靈台,掛起挽聯,擺上兩塊大靈碑,上書:‘舊社會折磨死的爹娘兄弟姊妹之靈位’‘為人民翻身事業而犧牲的烈士之英靈’”,靈碑下擺個人做的小靈碑,戰士流淚宣誓,有戰士面對親人靈牌哭著說:‘你們死得太可憐了。現在我們手裡有了槍桿子,我要為你們報仇!’”[67]適時的口號也是穩固士氣的保障。


例如,在連隊有傷亡時,提出:“不怕犧牲,為死者復仇!用自己的血肉,去換取偉大的勝利!”在衝鋒未成功,部隊傷亡較重時提出,“不怕犧牲,為了保衛自己家鄉而戰!為死者復仇!頑強抗擊,死不動搖!”[68]。在集體情緒的共振下,戰士們激情氣血上湧,生死算計都拋之腦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自然也更容易湧現。


(未完待續。掃碼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完整內容。歡迎關注下一期內容三結語:由集體主義通往理想主義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