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黃興家訓 -- 篤實”“無我”的解讀 (五)

发布时间:2021/05/13 点击数:

作者:劉偉華 (湖南辛亥後裔聯誼會顧問)


(五)


袁氏政權為分化革命力量,乘機誇大孫、黃的分歧。親袁氏政府的《香港華字日報》在1916年2月9日以“孫黃意見不合”為標題,報導雲:“日本報二拾四日東京電黃興乘地洋丸由美國西渡,已於拾六日抵橫濱,即至東京寓本鄉區菊阪旅館,曾與孫文會見數次,彼此意見不合,孫今已孤立,黃于昨夜由東京驛出發歸國。”報導出於政治動機,內容多有失實,但經過歪曲渲染,孫黃不和的遙言便不脛而走。黃興與孫中山彼此相知相敬情誼,可見之於1916年5月20日孫中山寫給黃興的信中:“況兄與弟有十餘年最深關係之歷史,未嘗一日相忤之感情,弟信兄愛過助我,無殊曩日。”從1905年黃興與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相識,結為盟友,到黃興在1916年過世,這十一年間,二人在一些議題上雖有過爭論,但從沒有生怨或反目,這正是君子和而不同的高尚品格。  


1916年11月1日,孫中山痛悼這位生死至交說:“黃克強先生自創同盟會以來,與文同事,奔走艱難,迄於今日,凡我同志,諒均知悉。”林百克是美國法官,接受西方民主思想教育,重視個人主義,他不清楚黃興“無我”思想的傳統文化根源,不過他與二人親近相處時,觀察到他們深厚的情誼說:“克強是天生的一個領袖,中山也是。但是兩人的心理是不同的,所以上天使他們聯合在一起,成為一種替人類建功立業的力量。”


三、黃興家訓的當世意義和啟示


黃興的家訓:篤實、無我,勉勵後人品德要樸實、立志要高遠、為學要認真、視野要廣闊,待學有所成,便回饋社會和貢獻國家,這與傳統士大夫“克己復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一脈相通。黃興的“無我”正契合中華傳統文化“舍小我,成大我”的集體主義政治理念。究竟這種家訓和家風對當世中國的社會發展有何啟示呢?學習黃興的家訓是否有益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呢?中國在二十一世紀面臨很多挑戰和機遇,與此同時,中華民族將邁向偉大的復興。這是百年來中國人的夢。學習黃興的家風、家訓可以領悟個人的權利與群體利益的共存和互讓關係,有助於解決社會矛盾。中國人一直嚮往“大同社會”,它是天下為公,講信修睦,生活富裕,人民互相關愛的社會,重視個人的社會責任和關顧別人的道德修養。這個理想國度根植于中國人的文化傳統。黃興家訓的普及價值在於揭示個人道德和集體利益互為表裡的關係。黃興是革命家、軍人,亦是改良社會主義者。辛亥革命後他在不同的場合透露過對中國問題的看法,其中有兩點很值得深


思。其一是弘揚中國禮治的重要。他觀察中外治國方針的不同,“中國素以禮治,外洋素以法治。吾國制禮,或有失之繁重者,不妨改之從同;外國立法,或有因其宗教沿其習俗者,萬不可隨之立異。”黃興認為中國治國之法應以傳統禮法為主體,配以法治,釀成良好風俗。他分析中西政治,歐美各國最重視權利,權利受法律保障,但在道德上則尚未盡善。中國的國粹,在於道德。因此,只要將道德振興起來,中國的政治便可優勝於西方。其二是正確理解自由和法治的關係。黃興指出西方國家提倡自由平等,但必須包括在法律之內,個人權利並不是無限制擴張。他認為當時很多國人誤會自由可超越法律,社會矛盾由此而生,這是因為法治教育不足所致,所以他提出二次革命在革新人民的心理。由此可見,黃興的改良社會方針包括道德建設和法治精神的確立。


現在中國全體人民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面努力不懈,在未來兩個百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紀念的時機,從富國富民到強國強民,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國。這裡所謂的“強”,不仅指政治上民主、經濟上富裕、社會上和諧、生態上美麗,還有文化上文明,這包含了人民的道德思想建設。黃興家風教導後人做事要篤實,做有益於國家社會的事要無我。行之於今天的社會,人民在法治下各展所長,各安其分,各民族和諧共融,安其居、樂其業。在黃興過世一百多年後中國就會進入小康社會,與世界接軌,它的富足、文明、和平將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帶來福祉。1902年,黃興與兩湖書院的同學告別時賦詩雲:“小別何須賦惆悵,行看鐵軌踏長空。”黃興這番豪情壯志,百多年後,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和復興國家的堅實動力。(全文完)


 連載一  連載二  連載三  

連載四  連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