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憶海拾貝 --曾祖父與外祖父的崢嶸歲月(連載五)
(連載五)
陳曙霞 陳朝暉
引言
辛亥革命時期,陳嘉會(1875-1945,字宏齋,號鳳光,湖南湘陰人)、石潤金(1872-1932,字奉春,湖南桃江杉樹侖鄉謝家山人)是“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的同志,為救國家民族於危難之中挺身而出,投身革命,都曾一度為國會議員。後來,他們又成為了姻親。
辛亥革命距今已跨越一個世紀,先輩的身影也在我們民族浴血奮戰—振興崛起—享受民主共和的歲月中漸行漸遠。然而,荏苒的光陰,並不能遮擋先輩長青的精神,作為陳嘉會的曾孫和石潤金的外孫,我們在先輩精神的薰陶下成長,至今仍能時時觸摸到那精神的脈動,先輩的事蹟,有如五彩之貝,依然在憶海深處熠熠生輝,今謹拾取幾枚以饗後人。
(續上期)
四、寓愛於教
陳家和石家都是耕讀傳家的家族,有很深的家學淵源。曾祖父陳嘉會和外祖父石潤金繼承了愛子重教的家風,將他們對後輩的深愛,寓於教育之中。在家風薰陶和長輩的言傳身教的作用下,他們的第二代大都學有所成。
曾祖父的三子一女,長子陳廣傳次子陳廣忠均於清華學堂畢業後留學美國,三子陳崇國畢業於復旦大學,學成後均在不同的領域裡為國效力。
外祖父的三子四女,長子石劍威務農,次子石劍儀(昭量)畢業於北京大學,勤勉報國;三子石劍平在抗日戰爭中為國捐軀,陣亡時為國民革命軍某部營長,年僅24歲;四女石昭象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因其在農業科研中的貢獻,1983年獲國家農牧漁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同年,被中華全國婦聯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他們的孫輩曾孫輩也大都傳承和發揚了前輩的優良家風,以勤勉努力,務實篤行為原則,報效國家,出了不少人才。
1、曾祖父陳嘉會
據家父回憶,抗戰時期(1938年——1945年),他隨其祖父陳嘉會避難東安,後輾轉桂林、靖縣等處。在此期間,家父完成了小學和初中教育。在顛沛流離之中,家裡除設法不使輟學之外,其祖父還親自教授古詩文。家父至今還記得跟其祖父讀《孟子》讀唐詩的情形。
家父記得,曾祖父教家父讀唐詩,說自己幼時讀書只知誦讀,不求甚解,直至一日,其父(我們的高祖父)教授李白“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詩句時,指著庭院裡的蝴蝶園草,說眼前之景即詩中之境,曾祖父方才頓悟,知道書中文字並非僅為文字而已,它是可以和實物實景聯繫起來的有生命的東西,自此悟到讀書真諦。曾祖父以此教導家父,於是讀書要求甚解遂成為家父一生恪守的準則。
對於此事,曾祖父在《敬繪故園侍讀圖因題(乙卯)(批註)》中,有如下記載:“先君課讀極勤,恒昧旦而起,夜分未寢,故口雖未輟,而有時昏如夢寐。……故宅在湘陰界頭鋪,齋名綠草窠;幼時先君拈出‘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之句,即景指授,遂憬然有悟。”
曾祖父不僅重視對晚輩文化教育,更加重視對他們人格的培養。
家父說,當時家裡有時雖請有傭工,但每個人自己的事情是要自己做的。男孩長到十幾歲,就要做諸如為家裡到米鋪買米挑米之類的事。家父還記得,一次自己去米鋪買了一擔米,忘了付錢,路上突然想起,進屋放下米擔就往外跑,被其祖父(陳嘉會)看見。待家父去米鋪交錢回來,其祖父問清緣故,稱讚道:“不取不義之財,他日必成大器。”
我們兒時,家父多次談及此事,良苦用心,自不待言。
2、外祖父石潤金
據姨母石昭林回憶,外祖父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家裡雖有傭工,但讀書之外,兒子必須挑水擔柴,女兒必須洗衣、做女紅、學做飯。
在學習方面,外祖父要求子女不僅要學文,而且要習武。姨母說,當年曾隨在北京大學教書的外祖父旅居北京,那時家裡還請了一位古文教師,一位武術教師,他們兄妹上學之餘,每天必須按時誦讀古文、操練武術。姨母還記得自己八歲時在北大禮堂裡表演太極拳的情形。
外祖父六十大壽時,曾撰文《石潤金先生六十自述》,在此文中,對其三位兒子和尚未出嫁的女兒一一叮囑,叮囑其長子“學稼應知稼穡之艱難”,次子“爾能讀書,唯求舊左氏膏肓公羊怪誕爾兼治之,切莫盡信”,三子“爾之體魄可以耕,爾之智慧可以讀,唯懶則百無一可,爾今年十六應早自決,耕則與伯耦,願讀則從仲遊”……甚至連尚在繈褓之中的家母也未遺漏,拳拳愛子之意溢於字裡行間。
(未完待續。請關注下一期內容“ 五、軼事拾零”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