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藝術專題】鄭金春蝦畫藝術初探(三)
作者:唐鹹正
(資源經濟學家、哲學研習學者、《澳門導報》專家庫顧問)
(續上期: 一 用什麼理論作指導進行探討 其一,“尚象”;其二,“悅樂”)
中國古典美學還在其長期藝術創作的傳承和創新實踐中,探索總結出 “藝術意象” 生成的三階段理論。這裡以畫竹為例,並將鄭板橋的畫竹三階段論概括如下:第一階段,獲得眼中之竹,即自然物象——竹子。他說:“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起畫意。” 他所看到的竹(即眼中之竹),不是 “光竹”,而是特定時空環境中,以竹為主體的一幅美景,並觸景生情,產生畫意;第二階段,產生胸中之竹,即畫家腦際浮現出來所欲畫之竹的形象。這期間,作者會因入情太深而進入 “物我雙忘” 的幻覺境界,其“情”與“景”會突相融合,而形成畫家的 “審美意象”;第三階段,生成畫家手中之“竹”(即落筆畫成之“竹”),此“竹”由畫家創構的形式符號系統構成。不同物象(如“竹”與“蝦”之別)的形式符號系統必然會有區別;那怕同是“蝦”,也會因畫派以至畫家不同,各自所創構出來的形式符號系統也會有所不同;當畫家將“審美意象”物態化時,受靈感的驅使會對意象雛形進行“倏作變相”的藝術改造,最後定型為畫紙上的 “藝術意象” 。
藝術意象在其源遠流長的發展史中分化出多種類型。北京大學美學教授葉朗在其《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北京)第三章第三節之四,對審美意象的分類考察中(見該書第115~135頁),主要著眼于意象生成過程中“意”與“象”的關係,亦即“自我” 與“世界”的關係,而將審美意象分為三類:興象、喻象(還進一步分出三個小類:比喻喻象、象徵喻象、神話喻象)和抽象(即非再現、非概念、非喻體,且無物象表達形式的抽象藝術。)他還區分出一種特別富有形而上意味的類型——意境(又稱“境界”)其內涵和外延詳見本文最後一個小節:(4)處於初創階段的意境蝦畫。
有了以上審美意象理論的基礎知識,筆者就可以與鄭先生的蝦畫愛好者一起來揭示先生在繼承和發揚光大審美意象理論及其實踐上作出的貢獻了。
(未完待續。歡迎關注下一期內容:二 兩位畫家的蝦畫藝術比較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