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論壇】每個燒烤師傅,可能都是一位化學大師(上)

发布时间:2023/05/20 点击数:

前言: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五一假期,淄博燒烤意外成為頂流。你知道嗎?燒烤,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而化學反應,則是讓這頓燒烤完美的功臣。


來源 | 《返樸》(微信ID:fanpu2019)

撰文 | 李存璞


人類祖先告別茹毛飲血的那一晚,一定因為一道意外的閃電。閃電擊中松林茂密的松針,燃起熊熊火焰。樹下一頭稍顯肥碩的羚羊來不及跑遠,便被大火困住,而它與火焰的距離剛剛好——距離火焰再多一點就會爆炸,再近一點就被融化……在大火褪去卻尚留一些余溫之時,祖先撿起外酥裡內嫩的羊腿一口下去,口腔中爆發出質感與鮮香定格在美好的瞬間,從此決定在基因編入為燒烤而瘋狂的讚歎。


即使到現代社會,人們的飲食早已豐富多彩到超出了我們自己的想像,燒烤依然是商務宴請、朋友小聚、親戚吹牛、情侶約會的重要選擇。燒烤是如此令人癡迷,乃至在2023年引發了一場前往山東的人類遷徙行為。小火盆、小卷餅很特別,但對於燒烤的本體而言,更加令人沉迷的一定是被烹製的肉類本身。


什麼是一串完美的燒烤?略顯金黃的焦香表皮,豐富多汁的內部肉質纖維,充滿香氣與油脂的味道……那是一場美妙的化學反應盛宴,由蛋白質、脂肪、木炭和調料共同演繹出的熱量、口感與味道的集大成。那麼如何獲得一串口味完美的烤肉,這雖然可能是個烹飪問題,也可能是個行銷問題,但更本質一點點,應該是個化學問題。


緣起:梅拉德反應,風味與口感的開端


但凡講點化學與烹飪,則言必稱梅拉德。儘管稍微有點陳詞濫調,但對於啥是梅拉德反應,學術界確實也尚未完全弄明白。梅拉德反應得名於法國物理學家與化學家Louis-Camille Maillard(1878-1936)。Maillard在1912年發表的文章討論了在140℃-165℃之間肉類表面產生棕色色素的相關現象[1]。雖然Maillard佔據了命名權,但梅拉德反應的化學反應機理最早由美國化學家 John Edward Hodge(1914-1996)在1953年提出[2]。這篇名為“Dehydrated Foods, Chemistry of Browning Reactions in Model Systems(食物脫水,模型系統中的褐變反應化學)”的文章後來被SCI評選為了經典引用論文(Citation Classic)。Hodge闡釋了基於糖與氨基酸等物質經過一系列反應,最終轉化為類黑素(或者梅拉德體)的過程。


類黑素是一系列含有氮的聚合物,其本身具有焦香的味道與口感,而類黑素在持續的加熱中會裂解,產生數以百計具有不同香味的小分子物質,這些或含有氮元素、或含有芳環的物質將成為燒烤味道中最為誘人的組分。


(未完待續。掃描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注釋和完整內容)


編   輯 |李偉強

新媒體 |司瑜

審   校 |江小林


(上)(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