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路一瞥】 山間鈴響馬幫來(5)

发布时间:2023/06/26 点击数:

作者:中國作協會員 臨滄市作協副主席 許文舟

 
編者的話:
千年之後,馬幫竟然還真實的在歲月中來回。如此,現代人無須回眸便也能洞見遠古。


解放前,每年由魯史茶馬古道運出的茶葉(曬青毛茶)不下三萬餘擔。山路狹窄匹馬只能馱運50公斤散茶。緊壓茶的出現,使馱運量提高到70公斤,大大減少了馬幫的運輸成本。


每天下午,在馬幫隊伍到之前,便會有馬鍋頭獨自騎著馬匹先到鎮上,訂好房、備好餐,為後續趕到的馬幫服務。待在茶馬古道上奔走了一天的馬幫陸續趕到魯史,古鎮裡的釘掌鋪、馬店、馬草店就迎來了最繁忙的時候。每走一天路,有著三四十匹馬的隊伍總會有幾匹馬的馬掌掉落。趕馬人在卸貨結束後,會一一檢查馬腳掌,再購買馬掌重新釘上。


人要吃飯,馬也需要草料補充體力。日行上百匹馬幫的茶馬古道“順下線”給魯史帶來了無限商機,影響了祖祖輩輩以農為生的魯史人,使魯史這個名不經傳的小鎮後來漸漸成為遠近聞名的茶馬古鎮。


一位名士遊歷魯史,很形象地為茶馬古道進出魯史柵子門街的門樓題了一副對聯:“半為山村半為市,可作農家可作商”。遒勁的筆力,簡短的幾個字呈現出魯史古鎮既商又農的特質。


如果你趕上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一連串的馬幫,鈴聲悅耳,馬蹄聲咽,過了這一幫,又來一幫。闃寂的路途上,馬鍋頭們都喜歡唱調子,有些摻雜情愛,有些充斥鄉思,可惜都沒見於史乘。而歸來進鎮的時候,也是需要有儀式的,出鎮時祈求過仙怪幫襯與神靈護佑,歸來一定要感謝。只到有一天,馬幫的隊伍越走越稀,只有古鎮仍有熙熙攘攘的貿易和生老病死的輪回。


1950年剛解放,滇西各地組織運力運送援藏物資,就有魯史的馬幫參與其中。當時,順寧至下關的運力相對減少,為了不影響運茶到西藏,很多馬匹都是從鄧川的魚塘會買來。1955年以後國家曾專門組織馬幫運輸,由國家管理調配,每匹馬每天供應糧料1.5公斤,趕馬人每天供應口糧0.75公斤。馬幫都由集體經營。馬幫運輸一直延續到20世紀70年代末。魯史修通公路後,遠距離運輸皆由汽車完成,馬幫運輸僅限於鄉鎮之間。90年代後鄉村公路基本貫通,馬幫徹底退出運輸,但魯史的馬幫仍然存在,很多上坡下坎的莊稼種收都需要由馬馱運,當然,更多人的騾馬養殖不過是一種不舍的情結罷了。

 
(全文完  掃描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完整內容)


(一)(二)(三)(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