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史上的湘陰陳氏家族】義門陳氏(湘陰陳氏家族)“仁義孝親”家風之解讀 (三)
编者按:
一百五十多年前之中国,正值内忧外患、军阀混战、南北逐鹿之际,以湘阴陈氏家族为代表的先辈们,承先祖之义德,心怀天下兴亡,追随中山先生、黄兴先生左右,他们是时代使命的承担者、时代风云的搏动者,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写满了百年世纪的悲壮与沧桑。本報自019121期開始選刊《近現代史上的湘陰陳氏家族》中的相關內容,讀者透過湘陰陳氏家族的歷史可瞭解中國百年之奮鬥歷史。
義門陳氏(湘陰陳氏家族)
“仁義孝親”家風之解讀
(三)
傳承家風(2)
陳樹藩更是傳承家風,培養引領眾多子侄為救國強國,振興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勳。 陳樹藩出生於內憂外患的年代,處事于軍閥混戰南北逐鹿,政爭風潮四起的艱難時期。但他卻排除種種干擾,克服重重困難,憑藉其深厚的舊學底蘊和西學經驗,充分發揮個人的智慧,盡其所能為國人增才智、為國家增強力,為社會的進步事業、為辛亥革命和民國建設,不惜將全部的精力為之效勞,且貢獻卓著。被譽為清末民初的教育、實業、財政金融專家。他辦理公務的“座右銘”為:吾於錢一無所私;吾於事一無所袒。一生居高職多管理巨額錢財,廉潔奉公,不謀私利,不講私情, 譚延闓曰:“諸媢嫉不慊者,或為蜚語,甚欲施以炸彈危害之。治事益力,始終未嘗自表曝。”真正做到了為國家的強盛、為民族的振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陳樹藩遵循先祖講仁義,重孝親的家風家訓,在家族中形成了愛國愛家、去除封建思想 ,樹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尊老愛親、保護幼小的良好家風。他對國事廉潔奉公,對家事則弘揚家風 。他應國家情勢和家庭成員社會地位的變化特補充了“為官不貪財;謀事不為名;為國多辦事”的家規,並以身為范,為國培育英才。他言傳身教,教子侄做人要正直,鼓勵子侄要有志氣,為國效力要盡心盡力。對其子侄之作為,只要是為了救國和強國的,對社會進步事業有益,都會給予鼓勵和支援。“及革命起,君子侄皆以文武立功名,黃克強尤致禮君,群乃嘆服。”(見譚延闓撰陳的《碑文》)。陳樹藩把“國”看成是個“大的家”。他認為,這個大家庭裡的事,每一個成員都有責任擔當。
陳建藩的夫人任氏夫人伺候公婆細心周到,非常孝順。陳建藩舊病頗多,任氏夫人治病熬湯煎藥、食物調理,終於讓建藩的體質比前強壯起來,參加了光緒科試入學,習史地與精畫帖。與左家(左宗棠家族)表親研究學問,常來往。後著手著書。但終因體弱,難以持續,未能成功,即立晚號“市斎”。在任氏夫人協助之下,建藩在“市斎”書店當店主人,專門為他的幼弟及子侄傳授知識,傳導祖訓家風,幫助操練技能,使後來個個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之輩 。
任氏夫人遵祖訓管理家事,盡心盡力,營造了一個和諧的大家庭。這個大家庭老老小小有十來口人之多。在建藩和樹藩兩兄弟外出謀事期間,家中食喝缺乏時,總是任氏夫人外出輾轉借貸。她每天要親自做飯,操持家務,還要到田園勞作,非常辛苦。但她對家人,卻照顧入微。
幼弟陳季藩出生三天母親即去世,任氏夫人長嫂當母,將季藩弟弟與自己的孩子同時哺乳餵養,直到季藩長大成人,就學成家。
1899年,季藩入兩湖書院,與黃興一同被選送去日本留學,與黃興一同開展反清的革命活動。後因急病去世,沒有子嗣,任氏夫人將自己的一個孩子出繼,作季藩弟的繼子。那時建藩已去世三年多。她作為長嫂,加倍關心季弟嫂,使三妯娌相處更謙恕無間。尤在二弟樹藩的歐陽夫人病亡後,又擔負起撫育諸侄男侄女成人的責任,直到為他們營婚作嫁。後來子侄們都有了出息,家境漸漸好起來。她自己卻非常儉樸,一直都是布衣蔬食。家中的財物分配她總是退讓取最少的。她教子女,嚴而不厲。對家族成員和而有禮。她不分貴賤、老幼,極喜歡拯濟扶植親鄰。幫助已成家者數十人。在黃興先生被清政府通緝抓捕,避難逃亡日本之際,家屬也受到牽連。黃興先生的繼母帶著一家人四處逃匿,經歷千辛萬苦。任氏夫人從二弟樹藩及兒子嘉會處得知情況,對其處境十分同情,經常暗地裡給予接濟,讓其度過難關。她直到六十歲仍與家中女僕一同操作,平等相處。家人尊敬她、愛戴她,多次勸阻,都不為改故。還常以祖訓格言殷殷教導後人。
任氏夫人六十一歲去世。她遵祖訓,傳承優良家風,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和順夫婦,教訓子孫,和睦宗族,周恤孤貧,是一個值得族人敬仰和學習的先輩 。
資料來源:《近現代史上的湘陰陳氏家族》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