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黃興的亮劍精神 (三)
(三)
周 燁
(續上期)
原定的四路兵馬,最後只有黃興集結了一百多人,組成“先鋒”敢死隊。而此時,由於擔心被海關盤查出來,同盟會員周來蘇出於謹慎,在運送槍支的半路上,將好不容易從日本購買來的七十多支精良步槍扔進了大海中,起義軍因此陷入更加艱難的困境,革命形勢不容樂觀。
黃興急招自己的長子黃一歐,先是從日本扮做宮崎寅藏的兒子宮崎龍介運輸起義所需的槍支彈藥到廣州,再令其以缺額補員的合法身份進入廣州巡警教練所,伺機在內部進行策反,同時利用身份之便,秘密為各個聯絡點運送武器。
黃興一生無我無爭,極少發怒,在這刻不容緩的關鍵時刻,卻是怒不可遏,他當即發表了宣告(黃興於4月23號已經香港潛入廣州指揮)。“一、吾黨薈萃全力而謀此舉,稍存畏懼何以起事?”謀劃這事我們是把家底都掏出來了,現在稍微受了點挫折,就打退堂鼓了,這是對革命不忠。“二、一部分軍火歷經艱難險阻已運抵城南,不但不能運返,倘一不慎,足以殃及無辜。”軍火雖損失了不少,但總是千心萬苦地弄了些來,現在再弄回去已經不可能了。現在不用它,等我們撤了留在這裡不是連累當地老百姓?這是對國民不仁。“三、華僑捐獻,寄希望于廣州發難,如有始無終,形同欺騙,不能見諒。”我們鬧革命的本錢是華僑們捐的血汗錢,事先就約好了人家才掏的血本,多少只眼睛都盯著,我們現在出爾反爾,是對同胞不義。“四、一切作戰計畫業已完成,時間迫急,不戰面退,何以立威信於將來?對革命影響至大且巨。”現在已經是箭在弦上,現在要把吐出來的痰又吐回肚子裡去,將來誰還敢指望著把寶壓向你呢?這是失信於天下。如此乃不忠不仁,不義不信!
黃興得知粵督張鳴歧加派清軍嚴守軍械局,派清軍搜捕黨人近二十人,眾恐行將搜及,不待4月27日晚十二時之約,請求出發,黃興在關鍵時刻,決定放棄原定的進兵計劃,改為集中全力攻擊總总督衙门門。親率隊百余人,於4月27日下午五時許發動廣州起義。起義之日,黃興寫絕筆:“本日馳赴陣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書此以當絕筆。”最後,這次起義終因彈盡援絕而失敗,共有86人壯烈犧牲。其中72人得遺骸由潘達微等人出面收屍,葬於廣州東郊紅花崗,而紅花崗也因72烈士葬於此地而改名為黃花崗,自此,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就成為人們對烈士們的一種尊稱,這就是我國革命史上著名的“黃花崗起義”,也稱“三二九廣州起義”,廣州起義震動全國,影響很大。它是辛亥革命的起點,標誌著革命將奪取政權,敲響了清王朝滅亡的喪鐘。而黃興自己被飛彈打斷了右手的食指和中指。
黃花崗起義是武昌起義的先聲,這次暴動確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對於黃花崗起義的失敗原因及價值,各界的評價不同,但對其意義大都持肯定態度,如胡漢民就對此次起義做出了客觀中肯而高度的評價,他說:此次起義之所以失敗,主要在於起義日期一再修改,導致不能集中全力,削弱了起義的力量,如果同時打擊李准,“則事未可知”……然而,為義而動,作為勇士有進無退,而諸烈士為義舉而甘死如饴,我們不應該對起義的成敗持有愚鈍之見,而應該將諸烈士的偉大革命黨牺牲精神傳播到天下。
作為曾經的參與者,他深深感慨:“時移代易,猶足使人感念不忘,頑廉儒立,而況於當時?”而此次起義使得整個清廷上下都感到震恐失措,並且激起了萬萬民眾對清朝廷的“曷喪偕亡”之志。武昌起義之所以振臂一呼就迎來了天下皆應,正是有了黃花崗一役“為之先聲!他總結道:“故從革命總體為之衡量,此役雖失敗,而其功乃較戰勝得地者百倍過之,今日已可定論矣。”從歷史的發展角度看,黃花崗起義雖然失敗了,但烈士們的犧牲也激發了萬萬民眾心中的激憤之情,中華民族從此不再沉默,浩然正氣因此而逐漸弘揚起來,黃花崗起義的意義,不在於一城一池的奪取,而在於民心的覺醒,其意義深遠而偉大。
清朝末期,長期處於外憂內患壓迫下的中華民族,在精神上、氣概上都日益萎靡不振,正是黃花崗一役,使得人們開始拷問自己的良心:什麼是勇?何以為義?什麼是雄?什麼是烈?什麼是私己?什麼是個人?什麼是國家?什麼是民族?所有這些,什麼應該為先?什麼應該為後?受此電閃雷鳴般的一激,自然應當清醒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