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黃興的亮劍精神(四)
(四)
周 燁
(續上期)
孫中山對黃花崗起義的評價非常之高,他說此次戰役英烈們“碧血橫飛,浩氣四塞”,甚至連草木都為他們之死而含悲,風雲因他們的遇難而變色,而“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長久以來所積的怨憤,如怒濤排壑般洶湧噴發而不可遏抑,使得不到半年之後的武昌大革命得以一戰而成。他評價道:“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四、永不言棄,臨危受命(近代史上偉大的民主革命,它的影響下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帝制,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辛亥武昌起義)
黃花崗起義前後,黃興總結廣州起義失敗經驗教訓以後指出,根據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舉行起義地點應以武昌為中樞,湘、粵為後勁,寧、皖、陝、蜀亦同時回應以牽制之,大事不難一舉而定也。是年,黃興委託宋教仁、譚人風等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加強沿長江各省革命運動的領導。譚人風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早有聯絡。黃興曾給譚人鳳寄函,極力主張在長江中下游舉行起義。長江流域成為部分革命黨人鎖定的目標,他們準備以武漢為中心,在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1911年10月10日,楚望臺上排槍齊放,揭開了武昌起義的大幕。10月28日,黃興等人從上海溯江而上,突破清軍長江水師的封鎖線,抵達江漢關。
此時,滿清政府為撲滅起義烈火,調動配備最新式進口槍械的陸、海軍及長江水師十萬之眾,直撲武漢。黑雲四合,江城孤懸,惡戰瞬刻即至。黃興的到來,令正愁前線指揮無人,深深陷入困境的的黎元洪大喜過望,親率一群革命党人到江漢關迎接。還令人做了一面大旗,在上面標上“黃興到”三個字,讓人騎馬在漢口以及武昌城內尚未被攻陷的地方跑了一圈。軍民聽聞黃興來了,頓時軍心振奮、士氣大漲。老百姓還製作了三面大旗,分別插在武漢三鎮的黃鶴樓、龜山和新市場。陽夏保衛戰打了41天,最後那最艱苦的30多天是黃興領導指揮的。
如此堅守,實屬不易:
(一)、黃興從來是單騎獨馬,沒有自己熟悉、經過訓練的軍隊,甚至參謀班子、親隨都是臨時組合的。沒有“張良蕭何”,也沒有“關平周倉”,是世間僅有的獨行帥。而他所處的,又早不是靠萬夫不當之勇便可過關斬將的冷兵器時代了。
(二)、局勢危如累卵、臨危受命,倉促上陣。
(三)、革命軍與北洋軍在人員數量、武器裝備、訓練程度等方面相距太大。
(四)、引11月3日黃興在湖北軍政府緊急會議上報告漢口前線情形時所說,以窺一斑:
1.各隊新兵最多,秩序不整,頗難指揮。
2.軍官程度太低,均不上前線指揮。至戰時因與兵士穿一樣的服裝,辨別不清、亦極複雜。
3.各隊戰鬥日久,傷亡過多,官與兵均已疲勞太甚,毫無勇氣,且一聞機關槍聲即往後退。
4.兵士中在武漢附近所招者甚多,一到夜間,即潛回其家,以致戰鬥員減少。各軍官因倉促招募,亦無從查實。
5.民軍軍火全在步槍,無機關槍,一與敵接近,即較敵人損傷較重;民軍炮隊又系山炮,子彈射出,又不開花,且射出距離太近,不及清軍通管炮效力之遠。
6.查滿軍全系北洋久經訓練之兵,秩序可觀,亦善射擊;惟衝鋒時不及民軍靈敏,故每聞民軍衝鋒喝殺聲,即往後退,此民氣之盛。可恃者僅此耳。
也就是說,武昌起義的意義並非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快速建立了摧枯拉朽的勢態,這次起義的成功,震動了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