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評析】独领风骚 ——毛澤東詩詞所展現的十大精神氣質(三)

发布时间:2022/07/22 点击数:

張 春

一、舍我其谁的革命底气


(續上期)

2、他熟悉國情,把握精准。在農業時代的中國,所謂基本國情,一是農民,二是農村。他的名言是“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實踐出真知”,“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他深入群眾向群眾學習,向下級學習,先當學生後當先生。他瞭解中國的社會狀況、階級狀況,對農民的社會地位和蘊藏的革命性的認識也為深刻;對中國革命的動力在哪裡,最為清楚;他寫出了大量著作,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特別是他1927年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對當時農民革命要求的體察、瞭解,透徹而深刻,對地主階級的種種剝削形式的分析、認識尖銳而犀利,回答了農民運動到底是“糟得很”還是“好得很”的爭論。當時的中央領導成員瞿秋白看了這個報告,非常興奮,不但稱讚毛澤東是“農民運動的王”,還為這個報告寫了一篇序言。


3、他敢於鬥爭,勇於實踐。還在毛澤東13歲就讀東山學堂時,一首“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的詩,就呈現出一種鬥爭精神。


辛亥之年,毛澤東18歲,親自參加了這場革命,領導湖南學生“驅張”,崢嶸初露。他親自主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農運”中堅,猶如星星之火,撒向全國,終成燎原之勢。

在轉戰陝北期間,當他率領300人同百倍于己的國民黨部隊在陝北捉迷藏時,競敢於冒險同追捕他的國民黨部隊相向而行,大有十萬軍中探囊取物的氣概。


從上海建黨到安源罷工,從農運講習所到揮師井岡山,從反圍剿到長征,從抗戰勝利到解放全中國……正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毛澤東的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氣質同他的革命實踐相結合,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


4、他實事求是,土洋結合。秋收起義後,實事求是促使毛澤東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繼之開闢了中央蘇區,並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長征中,面對左傾錯誤路線指揮下紅軍遭受的挫折,實事求是促使毛澤東在擔架上,在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直至遵義會議上不斷力爭,使中國革命重新走上正確軌道。抗戰中,面對“亡國論”、“速勝論”等思潮,實事求是促使毛澤東冷靜分析中日力量對比,從戰術到戰略,從軍力到人心,從國內到國際,最後以一篇《論持久戰》奠定了抗戰勝利的理論基礎。


1942年2月,毛澤東在延安黨校的一段講話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係,就是箭和靶的關係。有些同志卻在那裡‘無的放矢’,亂放一通,有些同志則僅僅把箭拿在手裡搓來搓去,連聲贊曰‘好箭好箭’,卻老是不願意放出去。”而毛澤東則把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實踐有機結合,成功地創造出一個從中國本土生長出來的理論體系,並非常具有前瞻性地預言了中國革命的獨特道路和正確方向。


5、他“臨事而懼,好謀而成”。這句話出自《論語》。孔子說的是:“我讚賞的是遇事謹慎小心,善於謀劃而後再做決定的人。”毛澤東在作《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的選舉方針》的報告時,就引用了這句話,並以“這種態度是好的”、“這樣才是好的態度”予以充分肯定和讚賞。


毛澤東重慶談判桌上的底氣,就是鄧小平漂亮的上黨戰役。抗日戰爭勝利後,當人們還沉浸在勝利歡樂中的時候,中國上空已籠罩著一片陰雲,蔣介石迫不及待地動手爭奪抗戰勝利果實,玩弄內戰與“和談”反革命兩手。毛澤東一方面不顧個人安危,毅然赴重慶同蔣介石和平談判;一方面,又謹慎地囑咐鄧小平和劉伯承如此如此……根據毛澤東的“錦囊妙計”,鄧小平和劉伯承一起領導了著名的上党戰役,有力地配合了毛澤東在重慶的談判鬥爭。上党戰役於9月10日正式打響,10月12日勝利結束,歷時30多天。整個戰役共殲敵35000餘人,生擒敵軍軍長史澤波等師以上高級將領27名。上党戰役接近結束時,蔣介石被迫在《會談紀要》上簽字。


(未完待續。歡迎繼續關注下一期“一、舍我其誰的革命底氣”其他內容。掃描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完整內容)


上一期(二)

下一期(四)


新媒體編輯:爾雨林

審核校對: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