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 新銳觀點論壇】對死亡的哲學探討(上)
(亦倩)
編者按:
【導報新銳觀點論壇】自019033期(本期)正式開版。設置本欄目之初衷,旨在建立一個各類觀點碰撞之平臺,思想火花是促進並推動人類進步及多學科發展的緣起點。期待本欄目為讀者打開一扇新的視窗。
這次選擇此話題的原因是源於生活經歷的思考,並非學術的,死亡這個話題是沉重的,除了它切實帶給人類的情感負重之外,哲學家們又是如何看待它的呢,帶著這種興趣我選擇了死亡這個話題。
人類目前對於死亡的探討是基於唯物主義的二元論上展開(除了佛教),關於人格同一性的靈魂論基本概念分為肉體論和人格論。人格同一性的肉體論的基本觀點是,人格同一性的關鍵因素在於肉體的同一,即擁有相同的肉體。那麼由這個論點引申出的“人可以死後複生麼?”考慮到人在死亡之後擁有着相同的肉體,那麼我們很自然的想到,如果我們重新組合分子,形成原來的那個肉體,那麼死亡之後重組的肉體和之前的人格是否具有統一性?
例如,我們去修理一隻手錶的時候,當我們再去取回手錶時,我們修理之後的手錶從直觀上來說還是我們之前的手錶,那麼它們具有同一性。又比如,如果一個孩子使用積木搭建了一座橋,由於不小心,父親弄壞了,然後重新搭建了這樣一座橋,這時候,這兩座橋還具有同一性麼?(範•因瓦塔)
從直觀上來說,我們認為例子二中,拆散的東西重新組合不是原來的,這也是範•因瓦塔—現代形而上學哲學家的理論。如果是我們帶來分析這兩個例子的同一性原理,那麼其實考慮到,在例1中,我們可以發現修理手錶是由於個人的主觀意願要去修理手錶,而在例2中,我們發現這種所謂的改變拆散的東西,由於我們改變的這個物體的建造者,而這種改變不是由於開始的個體的主觀意願的。雖然對形而上的東西沒有很深刻的理解,但是這裡可以看到兩者的不同。
考慮到物理主義者,我们一般是不認可靈魂論的,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一種理論去解釋人格同一性。作為人格同一性的肉體論,我們需要承認肉體的變化。比如一個人減肥,他的體重變化了,但是他還是原來的那個人。一個不好的例子,比如一個人因為車禍需要做手術,這時候如果肢體造成了殘缺,但是我們覺得那個人還是原來的人。
也就是說肉體理論對於變化的認可程度是什麼?什麼樣的變化決定了他還是原來的那個人?什麼樣的變化告訴我們那個人已經發生改變了?也就是我們探討的問題的關鍵是人格同一性的肉體論的關鍵是什麼?
(歡迎繼續關注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