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歷史】徐霞客在鳳慶的歷史脈絡(三)
文/圖 文 舟
1-③
從山岡平緩前行二裡,又稍下走一裡,有一座山峰在道路中央突起,穿過峰上的山坳往上走,有一二戶人家緊靠在坡東,這是望城關。
據《順寧府志.雍正》記載:“在府西北二十五里,往永昌大道,雄峙于半山高阜處,俯瞰新舊兩城......”。現在,這個地方仍然叫望城關,可是有誰能想到,當年徐霞客在此駐足,對這個在壑穀中便能望見府城的山頭充滿了幻想。
從望城關到府城是十里,均是逶迤下坡,路倒也漸漸寬起來。坡腳到府城新城的北門,足有二里。這時已是下午,穿過一條街走出南門,進入龍泉寺。龍泉寺所在的位置叫舊城,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城池。此時,龍泉寺開堂講經剛完,僧俗擾擾攘攘,正准就餐。徐霞客此刻也是饑腸轆轆,顧不得那麼多了,撂下擔子,飽餐一頓,晚上就在寺內住宿。
2-①
初八日,清晨起床,徐霞客環顧四周,景色優美,空氣清新,繁花密卉,到處溢滿着春意,一點也沒有初秋的味道。徐霞客從殿后的靜室去叩見講經的法師,正遇上他入定打禪,徐霞客也不好打擾,只能轉身出來。這時候他又想雲州了,據說從雲州有路可到達蒙化,考慮到此地前去雇腳夫艱難,便打算還是返回鳳慶。於是把行李寄存在住持禪師達周處,少有的輕裝上路。他同僕人一起正準備出發,達周禪師挽留二人吃飯。
向東順小溪下行到平川中,就是現代平村以西的田疇,380多年後,長稻穀的地方已全部長出了現代建築。徐霞客當年見到的“大溪”如今也已沒有了往日的蜿蜒肆意,被規劃成了筆直的河道。
在上平村,徐霞客見到了普光寺,因為要趕路,徐霞客沒有進去。在普光寺前的大河上,有座亭橋,徐霞客問了當地人,說是叫歸化橋。該橋如今已不復存在,我問了許多當地人,都說不清楚。於是我查了《順寧府志》,記載的是康熙三年(1644)知府米璁造。至七年(1668),知府許弘勳捐金重修。這麼說來,徐霞客途經之時還沒有該橋,為什麼又有歸化橋之說呢?也許,所謂的知府米璁所造,實際是在原來規模很小甚至很簡陋的歸化橋上重新翻建罷了。舊《通志》載:歸化橋“在城南15裡通雲縣大路,以石為之,光緒年間圮而複修。 民國十三年(1924),水泛又毀,士紳越複增、楊汝炎等籌款重修。”
差不多就是順流而下,徐霞客見到了成排的瓦窯,桶粗的黑煙四起,那便是一個叫瓦罐窯的村子,村名沿用至今,但早已沒有窯窟與瓦坯。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現代建築,詮釋著鄉村振興的要義。往東五里,岡頭有村子,背靠西岡面向東,這就是象莊,現仍沿用明朝的村名,但已是一條人氣很旺的街了。徐霞客肯定又是一番打探,得知這個地方之所以叫象莊,是未改設流官時土人酋長猛廷端養象的處所。這一天晚上,徐霞客住在鹿塘,即現在的洛黨鎮政府所在地,彼時的洛党已呈現繁榮的樣子,雖然時間尚早,但打探到前方無住宿的客店,就住下了,記錄從錫鉛到鹿塘的所見。
(未完待續)
新媒體編輯:李偉強
審核校對: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