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歷史】徐霞客在鳳慶的歷史脈絡(四)
文/圖 文 舟
2-②
初九日,吃了早飯繼續上路。仍沿西面一列山往南行八里,來到一個只有三四戶人家的村莊,這就是把邊關。這村子還在,名字還保留,只是已是一個二十多戶人家的大村落了。《順寧府志》記載:“在府南五下里,往雲州孔道,兩山夾穀,中避旅途,關際橫出一岡,宛然天設門戶,亦通蒙景二府,為郡之抗扼地也。”
崇禎十二年(西元1639)六月,徐霞客寓居太保山腰的會真樓,與永昌鄉賢閃知願(名仲侗,字士覺,號知願,天啟七年舉人)相識,在這短暫的停留期間,二人交流頗為投機,閃知願不僅給徐霞客在永昌提供了許多物質上的饋贈,還給他送上了《南園錄》、《永昌志》等書籍。知道徐霞客要取道順寧、雲州追蹤瀾滄江,弄清瀾滄江是獨流入海,還是與禮社江合,就給在雲州貢職的楊州尊寫了封信,其意是為徐霞客提供方便。
而此時,徐霞客聽人說雲州的楊州尊大人已入任簾官去了,想起自己還揣著永昌閃知願的信,覺得也沒有再投遞的必要了。
在徐霞客的日記裡,雲縣與鳳慶交界處的村容村貌盡收眼底,彼時稻穀豐收在望,一半開花一半已成熟,間或有收割的人。初十日,徐霞客又從雲州返回鳳慶,在把邊關燒湯吃飯。飯後再走十里,便到了洛黨。書中記為“鹿塘”,估計是聽音不辯字,三百多年前的洛党就叫“鹿塘”。這是秋老虎天氣,雖才過中午,就覺得署氣逼人,便停在下雲州時住過的旅店,接著開始寫日記。
初十一日,由鹿塘行三十里,走過歸化橋,從溪東沿東山山麓行,五里進入普光寺。歷史上的普光寺在城南七里的上平村,兵燹毀。光緒二十年(1894),土民重建。如今,寺的名字也只有上了年紀的人聽說過。徐霞客以為其就是東山寺了,進去後才知東山寺還在北邊。於是再順著大路走三里,抵達南關山坡下的亭橋,又走二里後,才是背靠東山面向西的東山寺。
進寺後,沿石階逐級上登,正殿前邊用樓作為大門,而後面有層層樓閣。正殿前的大樓現在還在,幾近翻修,幾乎不見原貌了。徐霞客登上樓閣,放眼就是西山交相回繞,府城的城牆迴旋盤繞,都可以平視就盡收眼底了。《順寧府志》記載:東山寺系明嘉靖中,土府勐效忠建,萬曆年廢。僧人如寶,募請知府余懋學重修。
在東山寺的左側客房,徐霞客看見一個正在翻閱經書的僧人似曾相識,原來,是在龍泉寺開齋吃飯時見過一面。僧人很是客氣,見到徐霞客就約著一起吃飯。飯後兩人又來到門樓,一聊才知道這位僧人來自魯史西北的松鶴山寺,是因為聽經來到龍泉寺的,東山寺的和尚與其很投緣,便将其從龍泉寺約到了東山寺。這位僧人很會說話,聊天中把自己年少時曾到過的緬甸等地的故事講得異常精彩。兩人相談甚歡,直到下午徐霞客才離開東山寺。東山寺果真是個好地方啊!走過放生池,徐霞客不由得頻頻回首。
“山行十里見人家,山畔泉香客煮茶。竹引水聲穿佛堂,夢隨燈影入梅花。僧燒糞土堆紅雪,鳥上靈崖看碧紗。長夜酒幹天不亮,一林枯木噪寒鴉。”(曹胤昌《秋日東山寺次米太守韻》)
過東門的亭橋,進入順寧府東門。找腳夫未找到,而大雨如注,徐霞客只好再次來到龍泉寺,就在那裡住宿。
(未完待續)
新媒體編輯:李偉強
審核校對:東方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