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從兩湖書院到清華學校 -中國知識份子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二)

发布时间:2021/12/31 点击数:

(二)


劉偉華


編者按:

本文作者劉偉華先生(香港大學文學士、文學碩士、教育博士)長期以來在香港致力於推動中國歷史教育,增進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識,潛心探索抗日戰爭歷史,曾與揭鈞等編著《清華學校35位學子資料選編》,與王伯惠等編著《印緬滇抗戰暨日本投降紀實》,曾發表《齊學啟將軍事蹟考證》《陳崇武:一生宗仰重湖湘》《從遷校、設立分校析論西南聯大的人事和校政》《黃興的家風與家訓》等文章。澳門導報獲劉偉華先生授權,從本期(019107期)開始十期連載《從兩湖書院到清華學校-中國知識份子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一文,以饗讀者。


一位美國人眼中的革命家(2)

林百克追隨孫中山時,真切瞭解到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的偉大人格。黃興在1914年旅居美國時,林百克曾訪問過他。林百克這時正為美國商人寫了一本有關中國國情的書,《在歐戰中我們在中國的機會》(Our Chinese Chances through Europe’s War),內裡將這次見面和他對黃興的評價很坦率的表達出來。他認為黃興就是中國的華盛頓,即是中國共和國的開創者。林百克與黃興雖然語言不通,但他觀人於微,對黃興的志向和品格透徹洞悉。他這樣記述見面前的情景:"在一間現代裝潢的美國酒店裡,一個精神抖擻的人,以軍人的步伐,從鋪著雲石的走廊,大步的走下來。他的眼神友善和警覺,臉上流露著充沛的力量和堅強的意志。人們都被這獨特的氣度瞬間吸引著而停下來,很容易便分辨出他與其它國家的人的不同。


"黃興將軍,中國的華盛頓",人們低聲私語,將目光放在他身上。

黃興,中國人的靈魂;孫中山,他是世界主義者,竭力將過熟的中國文明的不足,根據自身的體驗,拉至符合西方民主的標準。二人被稱譽為"實際行動者"和"理想主義者"。


將黃興稱為"中國的華盛頓",很難真正表達出他的地位。他較為適合稱為政治上的哥倫布,他激勵存有懷疑的追隨者渡過未知和動盪的海域,最後帶領他們發現真正的自由國度。


黃興一生為中國革命事業而奮鬥,沒有想過個人的利益,"無我"是他留給子孫的家訓。林百克在與黃興談話中已留意這個品格。"最近一次與黃將軍談話中,我嘗試引導他說出一些個人的故事;一些可以作為後代在佈道會上講道時宣揚的生平事蹟。但是我的嘗試是徒然的。他一直回避談及自己的事情,說的盡是人民的福祉,認為自己只是四萬萬中國人民中的一人。


"這是為了中國,為了中國的福祉。"


他在回答我的一些提問時,總是這樣強調著,即使一次也沒有用上"我"字。這真的令人敬佩,他將小我融入到偉大的革命事業中,一直不顧性命地追求著。


黃將軍不是一位自我吹捧的領袖,因而更顯得他的偉大。他來自一個富裕的家庭,但是他寧願擔任建造自由中國的工人,犧牲一生優裕的生活。從他童年開始,便將人生奉獻給中國的解救。


當你望著這位偉大的領袖,你會即時感受到他出眾的個性。他額頭和雙膊寬闊,身材健碩,眼神慈祥,聲音低沉,充滿決心,流露出天性中的大無畏勇氣,即使一時倒下,但永不會因此動搖內心的果敢而有所畏縮。⑤"


黃興此時年歲不過四十,正值壯年,但革命的磨難已使他臉上刻上堅毅的烙印。究竟這樣的一位受到本國以至外國人士敬重的風雲人物,是如何走上革命之路?這與他的成長經歷、學習經驗、師長朋輩影響,對國事的觀察和世界局勢的視野有莫大關聯。


黃興革命思想的搖籃-兩湖書院(1)

現在有關黃興革命思想萌生主要有三個說法:第一個說法是他受到太平天國反清運動的影響。據黃興與教育家李貽燕等人在1912年的談話紀錄,他的革命動機是"在少時閱讀太平天國雜史而起。" 當時他見"滿清政治腐敗,綱紀不修,官可錢買,政以賄成,而一般狗官吏又在虐民以逞,剝民刮地,舞弊營私,無惡不作,盜賊橫行,饑饉交侵,民不聊生,對外交涉,著著失敗,而那拉氏(即慈禧)又竟發為甯與朋友,不給家奴的謬說,瓜分之禍,迫于眉睫,外人不以人類視我,益堅我革命的決心"⑥。這個說法認為黃興的革命思想在少時已萌生,因閱讀太平天國反清的雜史而引起。


(未完待續。請關注下一期黃興革命思想的搖籃-兩湖書院(2)。掃描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完整內容及注釋)


返回首章/注釋查閱

上一期 連載一

下一期 連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