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從兩湖書院到清華學校 -中國知識份子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一)
(连载一)
劉偉華
編者按:
本文作者劉偉華先生(香港大學文學士、文學碩士、教育博士)長期以來在香港致力於推動中國歷史教育,增進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識,潛心探索抗日戰爭歷史,曾與揭鈞等編著《清華學校35位學子資料選編》,與王伯惠等編著《印緬滇抗戰暨日本投降紀實》,曾發表《齊學啟將軍事蹟考證》《陳崇武:一生宗仰重湖湘》《從遷校、設立分校析論西南聯大的人事和校政》《黃興的家風與家訓》等文章。澳門導報獲劉偉華先生授權,從本期(019107期)開始十期連載《從兩湖書院到清華學校-中國知識份子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一文,以饗讀者。
序幕:革命精神的涵義
在長沙縣黃興鎮揚圫村,沿著一條蜿蜒小道,便到了池塘前的一塊空地,旁邊兩株大樹,長得葉茂枝繁,正面橫亙著一列土磚青瓦房子,這便是革命元勳黃興大元帥(1874-1916)的故居,亦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走進大廳旁的房子,現在辟作陳列室,牆上掛著黃興手書的家訓:"無我"和"篤實"。"無我"是中國知識份子以國家命運、人民福祉為己任的崇高道德情操和奉獻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靈魂①。這種精神尤其顯現於國家處於困境的時局,知識份子為民族的自強、自立、尊嚴和生存毅然拋棄一切,投身革命事業或抵抗外侮侵略。這一時期的知識份子與接受傳統科舉教育的士人不同,他們有些雖然學習了儒家經學,但是受到新教育和新思想的洗禮,開拓了世界的視野,對國家命運和前途有了新的詮釋②。
中國知識份子在清末民初受到留日和留美兩股留學潮流帶來的新思想的衝擊。黃興的革命思想肇始於兩湖書院,後來發展和實踐于留學日本時期。他領導的留日革命知識份子群,如宋教仁(1882-1913)、周震鱗(1875-1964)、胡漢民(1879-1936)等,當時都是二十多歲的青年,後來他們都成為革命運動的重要人物。留日潮流在辛亥革命後趨於平淡,代之而起是以北京清華學校為中心的留美潮流。清華學校演變自晚清時用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而成立的清華學堂,屬於留美預備班。它收錄了來自全國各省的優秀學生,他們大多數來自士紳家庭,因此學生多有舊學根底。經過五四運動思想衝擊的學生,對於民族獨立和驅除帝國主義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有部分學生到了美國時,除了研習專科知識,還繼續到軍校探求軍事科學,回國後投身軍旅貢獻國家,以完成革命未竟的事業。如果觀察他們的言行,不難發現他們深受革命運動的影響。
本文以晚清和民國兩所新興的學堂(兩湖書院和清華學校)為線索,考察兩個時期的一些留學的知識份子,如何一脈相承,在國家面對內憂外患的困難時局裡,激發出無我奉獻的革命精神,使國家從封建專制的桎梏和帝國主義的環伺中解放出來。
一位美國人眼中的革命家(1)
1916年5月9日,黃興從美國到了日本東京,準備回國。孫中山(1866-1925)聞悉便在20日寫了一封信給他,請他到上海商討國事,信中表達了他們二人披瀝肺腑的情誼,孫先生說:"兄與弟有十餘年最深關之歷史,未嘗有一日相迕之感情。弟知兄愛我助我,無殊曩日。③"晚清的革命運動,由孫中山和黃興二人領導,他們團結了國內外支持革命的力量。自1905年同盟會成立後,經過十次起義,最終在武昌起義成功觸發全國性的地方獨立,清朝政權因而倒下,中國第一次出現共和政體。
孫逸仙博士、黃興大元帥無私的合作,在一位美國人眼中是革命成功的關鍵。林百克(Paul Linebarger, 1871-1939)原本是美國到菲律賓的巡迴法官,後來成為孫中山的追隨者,擔任孫的法律顧問(1907-1925)。他在1925年出版的《孫逸仙與中國共和》(Sun Yat sen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一書中將他與孫、黃相處時的觀察很生動地寫了出來:
"中山是一個創造者、外交家、政治家,他想出了一個計劃,能夠把事的始終都料得透徹。克強呢,是一個不息的戰士,永遠是急切於作戰的,從經驗上得到深切的謀劃。但是到了要使用勇敢本性的時候,常常預備把生命冒險。中山用演說激勵萬人;克強帶了這被激勵的萬人,用了他的領袖資格,振臂一呼,攻堅突壘,流血疆場,略無懼色。克強是天生的一個領袖;中山也是。但是兩人的心理是不同的;所以天使他們聯合在一起,成一種替人類建功立業的力量。把克強放在船上,他不過用他意識的魔力領袖全船。中山的方法易,是理智的方法;克強的方法難而不定,是武力的方法。克強是一個射擊手,單身陷陣,賴他瞄準之能,在奮呼中殱敵的;中山是一個指導者,立在高崗上,注意全軍的行動,不是管一槍一炮的動作的④。”
(未完待續。請關注下一期一位美國人眼中的革命家(2);黃興革命思想的搖籃-兩湖書院(1))
注
(1)抗日名将郑洞国的孙儿,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接受中国台湾网访问时说:"这场革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当时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人数不多,但他们最可贵的是真正地以民主、国家前途和命运为己任,而不顾及任何个人的私利。"见栗琰,〈郑建邦:纪念辛亥革命要继承发掦民族精神〉,中国台湾网,2011年10月10日。
(2) 《黄兴克强先生传记》:"辛冬,鄂督张之洞派公赴日本考察学务,研究中外大劫。洞悉满清数百年来,纯为压抑汉人政策,非先从事种族革命,必无改变国体政体之可言。"刘揆一着,《黄克强先生传记》,收录于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5月),页9。
(3)李希泌,〈先父李根源忆述黄克强先生〉,载田伏隆主编,《忆黄兴》(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页155。
(4) 林百克着,徐植仁译,《孙逸仙传记》(上海:三民公司,1927年)原著为Paul Myron Linebarger (1925). Sun Yat sen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 New York: Century.
(5) Paul Myron Linebarger (1915). Our Chinese chances through Europe’s war. Chicago: Linebarger Brothers Publishers.(文字为笔者所译)。
(6) 〈革命之动机-与李贻燕等的谈话〉(一九一二年五月),载文明国编,《黄兴自述》上(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1年10月),页3。
(7) 周震鳞,〈关于黄兴、华兴会和辛亥革命后的孙黄关系〉。载田伏隆,《忆黄兴》(长沙:岳麓书社,1996),页66。
(8) 黄兴,〈在湖南学界欢迎会上的演说〉,《长沙日报》,1912年11月8日,载刘泱泱、陈珠培、刘云波编,《黄兴集外集》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页213。
(9) 何成浚口述,王理璜笔录,〈何成浚谈先烈黄兴〉,载《忆黄兴》,页162-163。
(10)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提及维新运动时期,以"组织学会、兴办学校和设立报馆"来改良教育。根据他的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三年内全国设立学会、学堂、报馆共51所,其中学会24所、学堂19所、报馆8所。见陈景盘编着,《中国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页102。
(11) 姚大慈,〈黄克强与梁鼎芬〉,载田伏隆主编,《忆黄兴》,页176。
(12) 《黄克强先生荣哀录》,第一章,〈革命之思潮〉,页21。
(13) 黄兴,〈上黄绍箕书〉。《黄兴集外集》,页2。
(14) 黄兴曾因善化故里强盗横行,打家劫舍,官府昏弱,有一次强盗来劫一富户,黄兴仗剑持马突入盗群中,擒获盗首。此事可见黄兴深知地方强盗林立,治安不靖的情况。见《黄克强先生荣哀录》,第一章,〈捍卫乡里〉,页38。
(15) 同8。
(16) 〈黄兴致孙中山总理述革命计划书〉,此书是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不久,黄兴于5月13日就国内起义的战略写给孙中山的信,提出将战略重点改为中国中部。详参黄与群,〈一封信改变了中国-黄兴玫孙中山述革命计划书〉,载熊健、陈伏球、刘泱泱、熊治祁主编,《纪念黄兴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页104-113。
(17) 吴天任,《梁节庵先生年谱》(台北: 艺文印书馆,1979年),页141。有关唐才常意图打动张之洞支持自立军起事,进而两湖宣布独立,此亦见于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重庆:中国文化服务社,1944年)。冯在"拥自立之破裂"中说:”唐至汉,又以北方无政府为辞,藉日本人为通勤于鄂督张之洞,讽以自立军将拥之挈两湖宣布独立。张犹疑莫决,然对于党人之活动虽有所闻,未尝予以发觉,似非全无好意者。"页68。
(18) 据日本神奈川县知事周布公平致外务大臣林董函中记述黄兴在1907年5月27日关于革命的谈话:"在本国的友人及其它革命党派正在等待时机。如张之洞,预料清国革命早晚难受,他企图反抗现政府之际,即我得以实行革命之时。张之洞若果企图作这一反抗,其益友袁世凯亦将随之举反旗。现在,张之洞之一举一动,均受现政府之怀疑。"俞辛焞编,《黄兴在日活动秘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页76-77。
(19) 王之,〈忆先父王达与黄兴〉,载《忆黄兴》,页181。
(20) 《黄克强先生荣哀录》,第一章,〈革命之思想〉,页21。
(21) 姚大慈,〈黄克强与梁鼎芬〉。载《忆黄兴》,页176。
(22) 张之洞着,李鳯仙评注,〈劝学篇〉(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页87。
(23) 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六章: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页404。
(24) 上海民国报社,辛亥九月(1911)第1号。载萧致治,《黄兴研究著作述要》(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页370。
(25) 朱云裳,〈黄兴逸事杂忆〉,记陈嘉会在南京临时政府时,黄兴为总长,委任陈嘉会为军法司司长。黄兴出任南京留守时,委任陈为秘书长,可见二人关系的密切。载《忆黄兴》,页310。
(26) 陈崇孝,〈革命情深两世家-陈、黄两家的交往〉。载熊健、陈伏球、刘泱泱、熊治祁主编,《纪念黄兴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页195-204。
(27) 黄兴在1912年11月10日在〈湖南农工商界欢迎会上的演说〉中已提出美国的崛起,说:"美为后起之国,提倡农业最力,工业亦盛。数十年来之进步甚大,故其国民经济在欧洲各国之上,地球上最富者莫若美也。至其农工业之所以盛者,则以一切皆采用最新之法。荒僻之未开者,皆一一开垦,故为利甚溥。"《黄兴集外集》,页215。
(28) 《清华周刊》,101期,1917年3月22日。
(29) 方惠坚、张思敬主编,《清华大学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卷,页649。
(30) 黄一欧在1911年黄花岗之役后,与同盟会会员陈嘉任、陈嘉立等由东京回长沙继续革命工作,以野球会掩饰,但有人向官方告发,缉拿黄一欧,幸得陈嘉任的父亲陈树藩,时为湖南咨议局副议长,出面维护,才得以逃离长沙。见黄一欧,〈黄兴与明德学堂〉,载《忆黄兴》,页190。
(31) 刘伟华,〈一生宗仰重湖湘-陈崇武〉,载清华校史馆http://xsg.tsinghua.edu.cn/publish/xsg/8348/2016/20160114094125239931785/20160114094125239931785_.html
(32)孙立人对于外国人的欺凌,有切身的屈辱经历。"记得在我九岁那年,我在青岛,也是因为我们国家打败仗,把青岛割让给德国。而当时德国人自命为超人的民族,气焰更是高,简直把中国人看得连狗还不如。一天早晨,在海水退潮的时候,我到海边去玩,捡寻到一块红色的石子,很是好看,喜欢得如获至宝一般。不料给旁边一个德国小孩看到,他就伸手向我要,当然以小孩子心境,那我怎能给他呢?那德国小孩子看我不给他,就哭着叫他的大人。接着来了一个德国大人,到我面前,不问是非,就从我手中抢去那块红花石子,给予德国小孩,并打我一记耳光。当时我年纪虽小,可是在我幼弱的心灵上,已经深深地感悟到中国太弱,中国人太受外国人欺侮,这是我一生不能忘记的,我认为不是我个人挨这一记耳光,而是这一记耳光打在每个中国人的脸上,我不过是代表而已。所以,我从小立下一个志愿,就是一定要使下一代的中国人,不再受外国人的欺侮。"孙立人:《如何具备领导的才能》,1950年5月4日向军士教导学生团讲词,载朱浤源主编:《孙立人言论选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页133-134。
(33) 〈叶军围攻黄县-致伍廷芳电〉(1912年1月22日),载文国明编,《黄兴自述》上(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1年10月),页87。
(34)李书城,〈辛亥革命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载《忆黄兴》,页80。
(35) 黑盒,〈与齐学启先生谈话记〉,《清华周刊》31卷456号(1929年4月13日),页29-30。
(36) Norwich University, The Norwich Guidon, Vol 5, No.11 (3-12-1926), p.2
(37) Norwich University, Norwich University Record, Vol 17, No.9 Whole No.513 (23.10.1926), pp.86-87.
(38) 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
(39) Platt, R.S. (2007). Provincial Patriots: The Hunanese and modern China.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栢雅特是麻省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他的书最受人质疑是,他将湖南人的爱国精神,当成将湖南省的独立倾向,全书意图将湖南省描述成一个独立的国家,叙述湖南人的爱国事迹,作为论证他的假设的根据。这个令人惊异的论点,显出作者对湖南人以至其它省籍人士对国家民族感情的不了解,这出于作者的文化差异,或是对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的认识不足,还是另有意图,不得而知,但由于他的假设和论证的粗疏,引起学者对他极大的质疑。见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历史系张聪的书评,载《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09年49期,页490-495。
(40) Russell, B. (1922). The problem of China. London: Allen & Unwin.
(41)1925年11月15日出版的《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1中,刊登了何浩若的一篇文章「只要此心不死我们终有一日」,记述了他和罗素见面的情形。见闻黎明,〈大江会在美国-兼论"大江的国家主义""〉,《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年),页724-725。
(42) 同40,页730。
(43)王之,《王之回忆录》(台北:雄峰出版社,1993年),页33-34。
(44) 刘伟华,〈齐学启与黄埔军校-孙中山卫士队长姚观顺的一封信说起〉,《清华校史馆.史海钩沉》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xsg/8348/2015/20150914100456750158224/20150914100456750158224_.html
(45) 王之,《王之回忆录》(台北:雄峰出版社,1993年),页36。
(46) 孙立人,〈如何具备领导的才能〉,1950年5月4日向军士教导学生团讲词,载朱浤源主编,《孙立人言论选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页133-134。
(47) 刘伟华,〈养和医院与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刊》(香港:中华精忠慈善基金会,2015年),页62-66。
(48) 同31。
(49) 潘亚农,〈与父亲潘白坚一起生活的短暂时光〉,《印缅滇抗战暨日本投降纪实》,页336。潘白坚的警政著作名称,由潘白坚女儿潘寄华提供。
(50) 刘伟华,〈中华民族尊严的沉思-从甲午战争到仁安羌大捷〉,载王伯惠、刘伟华等编,《印缅滇抗战暨日本投降纪实》(北京:时代文献出版社,2015年),页128-138。
(51) 台湾领导人马英九总统在2015年11月29日在台北佛光山举行的"纪念孙立人将军115岁诞辰暨新一军历史定位论坛"上,特别指出仁安羌大捷和反攻缅北的辉煌战史,具体影响英、美首先宣布废止对中华民国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国取回司法独立权“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果”。〈马英九推崇孙立人二战功绩〉,《联合早报网》,2015年11月29日
http://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151129-554309
(52) 何成浚着,沈云龙注,《何成浚将军战时日记》(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6年)。
(53) 刘伟华,〈一生宗仰重湖湘-陈崇武〉,载清华校史馆。
(54) 刘伟华,〈齐学启将军生平事迹考〉,《清华校史馆》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xsg/8348/2014/20140930091017928208336/20140930091017928208336_.html
(55) 黄兴,〈在湖南烈士遗族欢迎会上的演说〉,1912年11月12日,载《黄兴集外集》,页223。
(56) 〈勋留炎徼 齐学启将军公葬〉,《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11月5日。
(57)黄兴在明德学堂时用的姓名是黄廑午,学生阎幻甫回忆:"黄老师教地理,对地图十分注重。上讲堂时,总是带着一个比足球还大的地球仪;一面讲课,一面拿着教鞭往挂图上指点说明。有时把学生叫到讲台前面,让他们在地球仪上仔细观看;并强调填暗射图的重要。他的讲解生动,引人入胜。"阎幼甫,〈回忆在明德学堂执教时的黄克强先生〉,《忆黄兴》,页196。
(58) 黄兴,〈在安源煤矿公司及各界欢迎会上的演说〉,1912年11月20日,载《黄兴集外集》,页238。
(59) 孙立人回忆:"我在工程科毕业之后,已经得了两个学位,方顶帽也带过了。那时正在做事,每月有二百余元美金的收入,私人有一部车。无论在地位上,在物质上的享受说,都可以过得去。当我接到准许我进这学校的通知的时候,有许多人都料到我不会去。可是我第二天就辞掉我的职务,他们都觉得很奇怪。"孙立人,〈在密支那对教导总队学生讲演〉,1944年10月31日。载朱浤源主编: 《孙立人言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11月),页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