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研究】英美文學課堂中的文化滲透(二)
刊期:0110 - 019012期
( 作者:山東省濰坊市濰坊學院外國語學院 趙亦倩 講師 )
摘 要:本文從文學與文化的關係出發,強調大學英語專業英美文學的教學應注重文化的講解與中西文化的差異對比,並通過具體的教學實例介紹了幾點教學方法。
關鍵字:英美文學,英語,中西文化
(續上期)
3.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導入西方文化
3.1 文化單向導入
文學的通行分為兩個:文學與非文學。文學是一門藝術,是主要表現人類審美屬性的語言藝術,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等文類。與此不相關的哲學,歷史學,科學,宗教學,倫理學等其它文化形態,當然就不屬於文學範疇,而成為非文學了。不過,文學所然主要呈現審美景觀,但畢竟長期以來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折射出文化的風雲變幻,並且與政治,歷史,哲學,宗教等具體文化形態形成相互滲透的複雜關係。因此,文學誠然是一種審美表現活動,但實際上無法與社會的文化過程分離出來。並且,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模糊,顯示了文學的不確定性和不斷變化的特點。文學本來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從文化中既汲取資源又回頭施加影響。
我們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常有一種餘味未盡、耐人尋味的感覺。造成這種藝術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要算文化傳統。西方的文化傳統,歸根到底是由兩種古老的文化源泉匯合而成。一是古希臘的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一是基督教的思想體系。就對文學的直接影響而言,古代希臘的神話和基督教的《聖經》已成為浸潤歐美文學兩支重要的潛流。打開英美文學的寶庫,我們不難發現西方英美作家以《聖經》故事為素材或受其影響進行寫作的人很多。比如十七世紀彌爾頓(Milton)充滿清教主義激情的詩歌《失樂園》。作品源於《聖經·創世紀》,主要情節是:撒旦率領一些天使欲反叛上帝,誘使上帝所造的亞當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樹上的禁果。上帝發怒將人類的始祖逐出伊甸園,人類從此將要經受各種災難和考驗。作品通篇體現異國文化、宗教風情。因此,此類作品不但具有文學藝術性,同時又是傳播文化的媒介。作為大學英語專業的文學教師應深深注重作品後的文化背景。
3.2 文化雙向對比導入
引導學生欣賞文學作品時,要注意到中西方文化對比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眾所周知,中國文化傾向含蓄委婉,而外國文化多為直接明瞭。不妨將類似差異性導入文學課堂。比如:十八世紀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Burns)的愛情詩《一朵紅紅的玫瑰》(A Red Red Rose) 中毫不掩飾對愛情的忠貞: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直接用“海枯石爛”表白愛將永恆。在中國也有類似的詩句:“山無棱,天地合,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與君絕”;可是更多的卻是“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導入中西文化的差異將給枯燥的文學課堂帶來趣味性。
4. 結束語
文學與文化密不可分的關係使英美文學的教學離不開文化的導入。由於作品形式不同,其導入方式也必然變化多樣。將來,在英美文學的教學上,必將有很多有志之士提出更好的建議,使我們的英美文學課更加生動,學生的語言、文學修養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