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專欄】我的“四礦”情結 (四)

澳門導報官網澳門導報 发布时间:2020/01/09 点击数:

(全國政協原秘書長、原地質礦產部部長 朱訓)


(四)


“四礦”問題是世紀之交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呈現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四礦”指的是礦業、礦山、礦工、礦城,它是與當時提出的“三農”問題有類似、但又有一定區別的社會經濟宏觀問題。


(續上期)

“四礦”問題是歷史長期積累形成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全部解決,需要有一個長期奮鬥的過程,需要“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地勘工作嚴重滯後,礦山後備資源緊張,是引發“四礦”問題的重要原因。自二零零四年啟動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專項後,六年中,共開展二百三十個找礦項目,使八成危機礦山摘帽,其中有四十八個找到大型或特大型礦床規模的資源儲量,七十六個找到中型礦床規模的資源儲量;新增資源儲量原煤五十三億噸、鐵礦石十点五億噸、錳礦石一千一百二十六萬噸、鉻鐵礦五十四萬噸、銅金屬量三百二十七萬噸、鉛鋅金屬量八百四十九萬噸、鋁土礦一千六百四十一萬噸、鎢金屬量四十一萬噸、銻金屬量三十三萬噸、金六百六十九噸、銀八千五百四十一噸、磷礦石二点七億噸。總體來說,平均延長礦山服務年限十七年,穩定礦工就業六十多萬人。


    與此同時,礦業城市的轉型、改造、升級也在穩步推進。二零零二年,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問題寫入黨的十六大報告;二零零三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全面部署老工業基地的產業結構調整、發現多元產業、改善民生等諸項工作;二零零六年,中央通過“十一五”規劃,要求礦業城市要抓好經濟轉型、塌陷地治理、棚戶區改造三大攻堅戰;二零零七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幫助資源枯竭型城市實現經濟轉型;同年,囯務院頒佈《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可見黨和政府對“四礦”問題的重視程度已到了更高的階段。由於統計口徑不一,我國的礦業城市數量有不同版本,直到二零一三年國務院印發《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二零一三~二零二零年)的通知》確定礦業城市為二百四十八座。從二零零八年起,國家曾分三批確定了六十九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礦業城市六十個),支持進行經濟轉型,發展替代產業。據不完全統計,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累計達一千六百多億元。


從二零零五年開始,東北三省相繼開展了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重點針對資源枯竭型城市。到二零一七年年底,全國七成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完成了棚戶區改造,累計改造面積二億平方米,惠及七百四十五萬人,職工住宅新區水、暖、氣、電、路及學校、醫院、商店等設施全面配套。礦區生態環境也得到全面治理,治理率平均提高二十個百分點,相當一部分礦區已重現綠水青山。

(未完续待)


我的“四矿”情结(一)

我的“四矿”情结(二)

我的“四矿”情结(三)

我的“四矿”情结(四)

我的“四矿”情结(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