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是促進全球合作和共同發展的中國方案(10)
三、歷史的記憶
(之四)
編者按: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澳門導報首次將“一帶一路”选题以連載形式刊登出版,是一種新視覺、新觀念。本次首發的是從歷史與經濟關係的角度解讀“一帶一路”的文章,“一帶一路”的發展值得社會各界仔細研品,值得廣大讀者關心关注。
3.“絲綢之路”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美
二零一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在卡塔爾杜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包括各類共三十三處遺跡,其中,中國境內有二十二處考古遺址、古建築等遺跡,包括陝西省七處、甘肅省五處、河南省四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六處。哈薩克斯坦境內有八處遺跡,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有三處遺跡。遺產區總面積為298,256,900平方千米,緩衝區總面積為1,765,260.300平方千米。三國聯合申請的絲綢之路專案,全長五千千米。
⑴ “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過程
申遺合作從六國到三國,從一九九八年啟動,二零零六年八月達成了聯合申遺的共識,二零零七年四月五國通過了“絲綢之路”概念文件,二零零九年成立了申報協調委員會,二零一一年底申遺進行重大策略調整,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三國聯合申報,二零一三年,三國確定申遺專案名稱為“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申遺文本歷時七年多,二零一四年在卡塔爾第三十八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由中哈吉三國聯合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活動。
⑵“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屬於世界
中國成功的秘訣,把西方的現代化成功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了。為尊重德國人李希霍芬一八七七年的智慧財產權,中國沒有沿用“絲綢之路”概念,而是用了今天非常中式化的說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一帶一路”倡議。“帶”指“經濟帶”,體現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開放,“路”指“海上絲綢之路”,中文裡“路”往往與“道”相連,稱“道路”,預示著寬廣地經濟帶和很多條道路;既是有東方的路,又是有西方的路,古絲綢之路開啟於中國,終點站是歐洲,“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而屬於世界。
4. 新時代“絲綢之路”跨越的重要節點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主要有西線、東線和南線三條線。西線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經麻六甲海峽和印度洋,途經東南亞、南亞、西亞、中東、北非,通達歐洲。東線將不僅直抵朝鮮半島、日本和俄羅斯遠東地區,而且可以到達北美大陸和拉丁美洲;隨著北極環境變化和北極航道的開通,甚至可以通過北極航道,抵達歐洲和北美大陸東海岸。南線將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經東南亞抵達南太平洋國家,這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自然延伸。
今天的“一帶一路”與“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在近代的發展變遷有著極其密切的關聯,“絲綢之路”的命名、探險、考察、復原、研究等是“近代絲綢之路”展開的研究,承先啟後的是近代,“近代絲綢之路”是“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絲綢之路”成為世界文化之美。
(連載,未完待續)
李芏巍,中國物流策劃研究院與中物策(北京)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物流與供應鏈智庫核心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