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評析】独领风骚 ——毛澤東詩詞所展現的十大精神氣質(十一)

发布时间:2022/09/16 点击数:

(十一)


張 春


六、壓倒一切的無敵勇氣


勇氣,是指勇往直前、敢想敢幹、毫不畏懼的氣概。“夫戰,勇氣也”。氣為兵神,勇為軍本。勇氣,是人民軍隊戰勝對手的力量脊樑,是共產黨人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嚇倒的英雄氣概。正因為有了“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大無畏精神,共產黨人才敢於在白色恐怖的腥風血雨中點燃星星之火,才敢於在槍林彈雨中勇往直前。這在毛澤東詩詞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比如:《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這首七律熱情地謳歌了革命的人生理想,讚美為實現理想而進行的壯麗鬥爭,是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詩歌典範。


1934年10月間,中央紅軍主動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做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陝西等11省,擊潰了敵人多次圍追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1935年10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這首詩是在長征取得勝利時所作。該詩薰陶了幾代中國人,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珠。


1937年,美國記者斯諾把毛澤東的《七律•長征》英譯文收進《西行漫記》向全世界披露,標誌著毛澤東詩詞正式走出國門、邁向國際。隨著《西行漫記》一書的大量發行,《七律•長征》在國際上得到廣泛傳播,世界多數國家的讀者從此知道了毛澤東是一位“既能領導長征又能寫詩”的革命家兼詩人。


毛澤東的無敵勇氣主要體現在理論和戰略上:初見于二萬五千里長征,再見於抗日戰爭,三見於三大決戰,四見於對外的四大戰略決戰(朝鮮戰爭、援越抗法、中印邊界戰爭和中蘇珍寶島戰役)。每一次的決戰,都是中國歷史進程的一次飛躍,都是一次理論和戰略的突破。特別是晚年的反帝反修、反和平演變更是一次巨大的理論和戰略的飛躍,因為當時的中國是在美蘇兩霸的重重圍堵之下,要衝破美蘇構築的銅牆鐵壁,要衝破當時國際的二元格局,建立世界的三元格局,為中華民族爭得生存空間。這一切沒有無敵的勇氣是辦不到的。


說到毛澤東的無敵勇氣,不能不再說一下萬里長征的故事。


長征,在中國作家魏巍的筆下是“地球的紅飄帶”;在美國作家索爾茲•伯裡的筆下,長征是“前所未聞的故事”;在愛德格•斯諾的筆下,長征是“驚心動魄的史詩”;在毛澤東的筆下,“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這就是長征,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次史詩般的軍事壯舉和奇跡。長征路上遇到了無數的艱難險阻。例如,毛澤東以事實生動地形容說,長征路上,“天上每天有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然而,紅軍終於衝破重重障礙,克服了一切困難,取得了最後勝利。這是何等的勇氣?只有具有“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般無敵勇氣的統帥和軍隊,才能譜寫一首首勝利的凱歌,才能戰勝遠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敵人。


毛澤東認為,軍人的最高境界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也就是智勇雙全。早在戰爭年代他就批評過狹隘理解戰鬥精神的“魯莽家”,他針對“老子打起仗來,沒有那麼多道理,就是一沖”的認識,批評說:“你的一‘沖’是對的,但是,你只有一‘沖’就不對了,要再加一‘沖’,變成兩‘沖’。勇敢是一‘沖’,智謀又是一‘沖’,有勇無謀只是一‘沖’,智勇雙全才是兩‘沖’。”


(未完待續。歡迎繼續關注下一期“六、壓倒一切的無敵勇氣”的其他內容)


上一期(十)

下一期(十二)

 

新媒體編輯:爾雨林

審核校對:東方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