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下】抬頭看見薩迦 (連載四)

发布时间:2020/12/25 点击数:

澳門導報


(连载四)


文/圖 文舟


作為中心建築,拉康欽莫大殿雄據其間,細分一下又由門廊、大經堂、歐東仁增拉康、普巴拉康等組成。幽深的門廊兩邊有轉經筒,之後又是一個井形院子,我這麼早就去,大經堂早已坐滿了香客與僧侶。拍照會受到高額罰款的處罰,但我還是冒險拍下了聽經者的背影,一邊拍一邊安撫自己,後來車子發不起,不知道是不是就是佛祖對我這種僥倖心理的懲處?


凳上高高的垛牆,順時針方向,正好與朝陽劈面相逢,沒有風,天空的雲跑得卻像烈馬。不管是僧舍還是大殿,均是紅、白灰三色組成,冷暖反差之下,現出莊嚴肅穆。每一堵白瑪草牆,都面鑲嵌有法輪和金鹿、海螺、圓鏡。外寺是高大結實的環行四方形城牆,角樓與城垛都有禦敵與瞭望的最佳角度。想來,這樣的陣勢絕對有軍事方面的考慮吧。


澳門導報


通觀天井牆體頂部,我注意到了大量裝飾性斗拱。斗拱,又稱枓栱、欂櫨等 ,是漢族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


在立柱頂、額枋和簷檁間或構架間,從枋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合稱斗拱。


漢族建築的精華被吸納到藏族寺院,這應該算是漢藏文化交流的見證,除了承載還極具裝飾情調。與斗拱進入到薩迦寺院的,還有無朝的一些文化符號,撇口束頸的花瓶,孤腹的酒罐,那些浴火重生的中原泥土,出現在薩迦的香案與經樓。我並不感到奇怪,就像在藏刀與藏藥市場裡,擁擠著山東催淚的洋蔥。


大經堂是僧眾集會誦經之所,也是薩迦寺的百科全書,薈萃了薩迦寺院文化的重量級文物,不管是高大挺拔的“忽必烈柱”,還是張口舞舌的獅群,也不管是造型巨大的無量壽佛和文殊菩薩,都可以用“金碧輝煌”形容。在正殿大門左側沿長長的木梯拾階而上,就來到了薩迦南寺又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壇城回廊殿。


澳門導報


壇城分佈於樓頂西側回廊西壁上,大小共63鋪,其中大壇城20鋪,位幹壁畫中心,均為巨制宏幅,直徑最大的約有2.7米左右,而小壇城則纖小精緻,直徑大約只有0.6米左右,分別位於大壇城的四個角上。儘管經過重繪,但佈局和用色仍然傳遞出早期的神韻。與壁畫相媲美的是一堵經書壘成的巨大書牆。所謂的書海,我想這是最理想的詮釋,這應該是西藏寺院裡獨一無二的傑作吧。長約60余米、高近7米,佈局呈“凹”字形狀的書牆,從下到上沿牆壁橫隔為8個單元,從左到右豎隔為50餘個單元,縱橫的隔板從而形成了一個巨型的書架。


經書均為梵夾裝,規格大小不等,最大的為“駿馬馱”、“犛牛馱”和“犏牛馱”等,每部經書長約1.5米左右,高約50厘米,寬約30厘米左右,因其部頭巨大、沉重,人力無法承重,需用良馬、犛牛或犏牛等馱畜搬運而命名。從命名的情況上看,無疑有對馱運者的紀念的意思。在這些經卷裡,數《帕巴傑東巴》最重。經板上系有4只鐵環,需由四位壯漢同時使力,才能搬動,堪稱世界之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