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論點 百家爭鳴】文化深處的隱憂:中國特色建築都去哪了?
編者按:
本報【論壇論點 百家爭鳴】欄目將陸續刊載一些知名作者的文章,旨在向讀者分享與傳播更多的資訊與思想。本期刊載的是周小平先生的文章《文化深处的隐忧:中国特色建筑都去哪了?》(篇幅所致,本文有删减)请掃描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更多內容和更多精彩。
(作者:周小平)
過節前我參觀了中國最大的內陸港,也觀看了史無前例的陸地鋼鐵長龍:長安號貨運列車的貨港碼頭,那場面令人震撼,彰顯著一股不可阻擋的復興大勢。其實,何止是長安號列車?何止是復興號高鐵?豈止是殲20、國產航母、量子通訊、055艦、長征火箭、天宮號空間站、天眼工程、墨子號、悟空號、蛟龍號深潛器,又何止是一帶一路、金磚會議、上合組織、G20杭州峰會等等,無一不在昭示著歷史的車輪正在滾滾向前。千年潮未落,風起再揚帆。
但是,在這一片王道氣象面前,我卻依然有一絲隱憂,這絲隱憂來自于我們的文化內核的最深處。就拿長安號所在的最大內陸港來說,在這個地方從物質層面我看不到任何缺失的東西。先進而尖端的設備、強大的技術實力、貫通歐亞大陸的實力以及無可匹敵的地緣優勢。
但我卻依然覺得這裡缺了一樣很重要東西,那就是缺少一棟中國特色的建築。港內聚集了大量的建築,有歐式鄉村的小別墅造型、有西式LOFT造型的咖啡館、有美式簡約造型的辦公樓、甚至有尖頂圓頂的建築造型。但惟獨,沒有中式特色楔形結構或飛簷斗拱的造型。在這樣一個中國連結世界的視窗,沒有我們自己文化特色的建築存在,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且這種遺憾,是有普遍性的。
全世界,任何一個自我文化意識較強的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極具文化張力的建築特徵。這種建築特徵,並不會因為時代或建築材料的進化而丟失,而是會巧妙的融入其中,源遠流長。建築特徵是最表像的東西,但從建築特徵上,你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的文化最深處的東西。
美國的歷史很短,只有數百年而已,在建築特色上美國發展出了一種全新的建築特徵,即美式風格現代建築。這種建築特徵,有別于傳統的歐式建築。它更簡約,對鋼筋混凝土的審美設計和表達更為具象。對於這種建築風格,相信中國人再熟悉不過了。因為如今的中國大街小巷,幾乎堆滿了這種建築。
如今走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除非看到地標性建築,否則你很難搞清楚自己是在哪個城市。似乎我們的每個城市的二環都差不多,每個城市繞環的社區都長得差不多。一樣的長方體,一樣的鋼架混凝土結構,一樣的火柴盒子。這也就是說,我們不僅在整體上失去了中國特色的建築風格,我們甚至連每個城市的風格差異都在失去。要知道,在過去因為地理環境的落差和不同,中國的建築雖然都是中式風格,但是各省差異也是蠻大的。比如川西風格的建築和徽派建築就不同,比如北京四合院和客家的院子就是截然不同的設計。可是,如今這些建築,似乎只能在“特色小鎮”裡尋找到了。
我一直認為,把中國建築特色做成“特色小鎮”供人瞻仰和遊玩這件事本身就是很令人傷感的。因為能被當成特色的,往往就是被主流所排擠的。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不會被當成特色景點來展出或收錄進博物館供人瞻仰,而必然是融入大街小巷、且紮根于現實生活當中隨處可見的。
其實,從“古鎮遊”的越來越火爆我們可以看出,中式建築審美已經根植到中國人的骨子裡。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會被禪雅的中國建築設計所迷倒。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覺得,一看到這種明顯的中國飛簷青瓦建築,就會覺得美麗、優雅、禪意、安心。而一看到那種到處林立的鉛灰或磚黃色大樓,就會覺得壓抑、疲倦和煩躁。這種現象說明什麼呢?說明中國人的骨子裡並沒有忘記中式審美,只不過現代建築設計裡,或許恰恰少了這一課。
成功的中式風格現代建築會是什麼樣的我不知道,但我卻知道它一定不是美式建築的四方塊幾何體,一定不是歐式建築的古堡風格,更不是俄羅斯的尖頂圓頂設計,也不是東南亞的大長茅頂流線型設計,而是獨具我們中國特色的優美禪雅設計。
這些年來,每每看著大街小巷的各種長方塊建築,或者走到旅遊景區看到被當成景點來展示的中國建築時,我都會感到一絲隱憂。但或許,我這種隱憂是多餘的,未來的中國設計師們,遲早會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建築文化表達方式,畢竟現在建築內部的中式裝修風格,已經開始全面復興。在家裝市場上,中式風格儼然已經成為了新貴代表,而歐式已經淪為了廉價裝修的代表。
而這或許就意味著,我們中國人的審美已經開始由內而外地蘇醒了。但願推開窗戶,就見滿城中國風的時代早日歸來。
本文来自公众号:今日平说(zg52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