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下】對視佛我 觀心自在(三)
(文:吕国平 / 雕塑作品:徐彬觉一 )
-肆(2)-
他塑造的佛像,原型既有文化學者王魯湘、五覺齋主人鄭華星,也有同仁門生林映希,甚至鄰家小妹或街頭老者,甚至素昧平生的訪客。
當然,他也打算讓我“成佛”,塑像編為811號,為千佛計畫第三年第一尊。此等機緣,何其殊勝!
-伍(1)-
能“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走得出方寸天地,閱得了大千世界,方可成為真正的藝術家
徐彬覺一認為,人類應謀求共同的精神家園,超越意識形態和文化傳統的壁壘。宗教之間,也可以止爭相融。東方對自然境界的追求與西方對上天的仰敬,可以相融同一。
當他看到威尼斯運河有鏈捆著三個豎起的木樁,他甚至想到可以把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做成環抱在一起掙斷鐵鏈的雕塑,並注明:掙脫宗教邊界的鎖鏈,和平在宗教之上。
他將東方與西方、南方與北方的藝術風格,在佛像上進行了一番跨界混搭,獨闢蹊徑但並不追求怪誕。
無意標榜歸屬於什麼藝術流派,卻體現了時代的風尚、世界的共融。
從形神兼備而莊重肅穆的實相雕塑,到不著實相並且拉長延伸的佛像創作,這是他藝術道路上的一次飛越,更是佛像史上的重大變革!
徐彬覺一以前也創作了不少的實相造像。
但到後來,他卻直接舍略了五官與衣服。
他深知佛經所訓:“緣起性空”。檢視每一緣遇者,既有分別萬千,又能圓融歸一。
他的"三佰陸拾渡",就是要方便世人賜除分別心,給本真如來以觀照和感悟。
說起來,雕塑雕刻素來是一種凹與凸、光與飾的藝術,其過程和本質就是做減法:從毛坯上由外向內減去廢料,循序漸進挖掘顯現出美來。
大道至簡。人人名相各異,但本真佛性圓融無礙,金剛不滅。
他決定:造佛像,可以不著實相!
人們迅速而廣泛地理解、認同、歡迎著這種不著實相的佛像藝術。
原來,不著實相,便不受具體名相的桎梏,更著本真如來之意。
佛有法、化、報三身,法身周遍、化身無量、報身隨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業現萬千恒河沙,本真歸一佛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