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 中華民國開國元勳宋教仁

发布时间:2020/02/24 点击数:

刊期:0221 - 019016期


( 作者:賀潔 )


        宋教仁,字鈍初,號漁父,6歲入私塾,17歲入桃源漳江書院。1902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武昌普通中學堂。黃興到武昌,兩人相識並從此成為至死不渝的摯友。不久,黃興因激烈的反清言論,被驅逐出武昌,回到長沙。隨後,宋教仁也回到湖南,為成立革命團體到長沙、常德一帶做聯絡工作。  

        1903年宋教仁與黃興、劉揆一、陳天華等在籌創華興會。1904年華興會在長沙正式成立,選黃興為會長,宋為副會長。該會的宗旨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華興會成立後,立即著手擴大組織,準備武裝起義。宋教仁在武昌發起創建“科學補習所”,以此為掩護,在新軍和學校中開展革命活動。11月5日,為籌備經費,宋教仁到長沙,發現起義事泄,湖南巡撫陸元鼎搜捕。宋教仁經武漢、上海頓輪潛赴日本。 

        1904年12月13日,宋教仁到達日本。首先,他籌創革命雜誌《二十世紀之支那》,1905年在孫中山、黃興宣導下,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並將《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為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宋擔任同盟會司法部檢事長。1907年春,宋教仁潛返遼寧安東,籌建同盟會遼東支部,策劃在瀋陽發動起義,事泄潛回東京。1910年長江中下游流域革命力量驟增,宋教仁提出相應轉移革命重心。年底,從日本返抵上海,于右任聘任他為《民主報》主筆,他以“漁父”筆名撰寫大量宣傳革命的文章。次年7月,宋教仁與譚人鳳、陳其美在上海組建同盟會中部總會,親任總務幹事。他親自或派人來往於上海、兩湖各地,積極發展中部總會分會,籌款購買武器彈藥,推動長江中下游流域的革命進程。兩湖革命形勢空前高漲,終於導致武昌起義的爆發。

        武昌起義成功,宋教仁非常高興,他在上海大造革命輿論。10月28日宋教仁與黃興到達武漢。他從地方政權建設人手,起草《鄂州約法》,經審定隨即由軍政府頒佈。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共和制憲法性質檔,體現了近代西方民主精神。宋教仁於11月13日離開武昌,到南京開闢新的局面。

        民國元年(1912)元旦,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宋教仁被任命為法制院院長。宋教仁很重視立法工作,很快就起草了一部憲法草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法》,仍然主張內閣制,並被孫中山所接受。以後出臺的《臨時約法》,就是以宋教仁的《鄂州約法》和該憲法草案為藍本的。袁世凱擔任大總統後,宋教仁於4月27日就任唐紹儀內閣的農林總長。

        7月上旬,宋教仁因不滿袁世凱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行為,辭去農林總長職務。7月21日,同盟會本部召開夏季大會,宋教仁當選為總務部主任幹事,成為同盟會實際上的主持人。他加快了組織大黨的步伐。8月25日,以同盟會為核心聯合國民公党、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派等黨派,組成中國國民黨,召開成立大會。孫中山選為理事長,宋教仁以僅次於孫中山和黃興的票數當選為理事,被孫中山委任為代理理事長。1912年底,國會議員選舉拉開序幕,至次年3月國民黨獲壓倒多數席位。

        民國2年3月上旬,宋教仁抵達上海,接到袁世凱發出的“即日赴京,商決要政”的急電。3月20日晚10時,宋擬由滬乘火車去北京。宋與送行的黃興、于右任、廖仲愷等人一一握別,正要上火車,被刺客開槍射中,22日淩晨,宋與世長辭,年僅31歲。孫中山挽聯稱宋教仁:“作公民保障,誰非後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和中華民國元勳,是民初政黨政治的宣導者和先行者之一。他在發揚民主革命思想、領導推翻帝制的武裝鬥爭、草擬資本主義憲政綱領、以議會方式反對專制等方面的業績,是常為世人道及的,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他投身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建設,並從中傳播西方政黨觀念,組建政黨,推行政黨政治,雖在民初過分注重議會競選,卻也不可因此否定其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宋教仁一生堅守的民主憲政,是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有力武器。宋教仁的理想雖然沒有實現,但他的憲政思想和獻身精神,在中華民族追求民主的鬥爭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