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歷史】春天的莫高裡(2)
文 / 至簡
在一間寂靜的大房間裡,光通過天窗照在木柱子上,仿佛一切都是寂靜的,這裡記載了當年參與莫高窟建造的工匠們:塑匠、畫匠、裝裱匠、石匠、木匠、抄經匠……。那束光叫人陷入沉思。那個年代的工匠他們一定不是只為了糊口養家,否則不會在手底下產生那樣絕美的藝術,如果穿越時光,我們還在那個時代把藝術和信仰當做最神聖的事情的話,那麼,杜老師一定是塑匠。而我,想做個虔誠的抄經匠,再或者給畫匠們當個學徒也是很好的事,也許有在那個年代沒有盡了興的人在這一世又來投胎做藝術家了。
杜老師的雕塑作品在一間很大的陳列館裡,站立或是行走在一座座無聲無息的雕塑前,便覺得好似也成了他們中的一員,似乎站在另一個維度的空間,甚至沒有光影和時間,但是他們也還保留了塵世間那一瞬的生命或真情,或靜默沉思、或凝眸遠視或頷首微笑,而詩人王維則是袖袍飛揚,仰天長吟……本想,自己該看看杜老師雕塑作品的樣子才好呢,可是轉念一想,哦,不應該的,所有的創作者在進入創作狀態都是最怕打攪的了,而彩塑也是一個慢火功夫,我只是從文字上重溫了彩塑的過程:從戈壁灘上找紅柳打架、用麥草紮芯、和泥巴、上泥、塑造、敷彩。只看他的作品吧。那尊被稱為東方維納斯塑像真的是太美了,令人不忍邁開腳步。
1977年冬天,17歲的杜永衛與莫高窟結下解不開的情緣。他在洞窟裡臨摹、外出深造,埋頭苦學鑽研……1999年,杜永衛的創意意外中標,為臺灣慈濟寺靜思堂做362身世界飛天雕塑,需歷時三年。由於在敦煌研究院是體制內不能請假這麼久,但當時他很想把這藝術創意做成,就辭職離開了研究院。三年後,無法重返莫高窟,他選擇留在“離窟最近”的敦煌創業,開公司,成立工作室,作敦煌彩塑臨摹。杜永衛用“初戀”比喻自己和莫高窟的不解之緣,失去了才格外懂得珍惜。
2015年杜永衛與莫高窟又一次再續前緣。當時,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博物館合作要在美國展覽,請杜永衛做展覽的彩塑,再見莫高窟時他心裡只有一個信念:餘生只想做莫高窟的臨摹匠。
他臨摹過的最大彩塑是16米的158窟臥佛像,還重修了34米高的敦煌石窟第一大佛的雙手、榆林窟6窟彌勒佛像等,僅為敦煌研究院就製作了百餘件彩塑。
(未完待續)
編 輯 |李偉強
新媒體 |爾雨林
審 校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