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珠海傳奇(連載五)
張 春
在1279年,元宋珠海崖山海戰後,大宋王朝徹底覆滅。船過零丁洋時,身懷亡國之恨的南宋丞相文天祥心如刀絞,肝膽寸裂,用勸降的紙和筆,憤然寫下了流芳人間的《七律•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詩,充分表達了文天祥臨死不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使他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學習的楷模,也給珠海增添了不少歷史滄桑感和厚重感。
——作者題記
一、【淇澳島】 村民自發抗英並取勝獲賠,比三元里抗英還要早8年,揭開了中國人民自發反對英國鴉片走私武裝鬥爭的序幕。
(續上期)
1934年秋,英國一架直升飛機在三灶島蓮塘灣著陸。12名英軍官兵身著黃色制服,荷槍實彈,爬上攔浪山頂,測繪照相,豎起英國國旗,意欲侵佔。山下回心村村民曹詩元等帶領群眾來責問英軍,並當場扯下英國國旗。質問他們為什麼把國旗掛在我國的領土上?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是我們三灶人的。如若不馬上滾出去,我們三灶人就叫他有來無回,把他的屍體剁開九九八十一塊,扔到山坡上喂野狗。英軍理屈詞窮,又驚又怕,不得不即行撤走。
1936年1月,英國人又派一艘電船,載10餘人在一個海灣登陸,竄到魚月鄉聯聖村附近的黃竹山頂,幾天內不停地勘察,繪圖照相,還修築一座十字架,旁邊豎起黃色大旗。村裡的群眾對此早有察覺,忙派代表前去勸阻,幾經交涉,英人仍賴著不走。風鳴村小學的詹老師帶著近百名師生,配合月堂、魚塘、聯聖等村的群眾,手持鋤頭、鐮刀、棍棒等,登上黃竹山頂,與英國人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英國人一看手持鋤頭、鐮刀、棍棒的群眾,把他們團團圍住,個個眼睛都瞪得拳頭般大,憤怒的目光利劍般地射出來,牙齒咬得格格響,胸膛裡沸騰著復仇的怒火,像一顆拉斷了引線馬上就要炸響的地雷,他們哪裡見過這陣勢,“媽”的一聲尖叫,忙抱著腦袋連滾帶爬、屁滾尿流竄回山腳,坐上電船,灰溜溜地逃命去了……
正是這一次次不屈的抗爭,使英國人放棄了佔據珠海島嶼良港的念頭,轉而去了香港。
如今的“白石街”已經年邁,那條曲曲彎彎、凹凸不平的“白石路”也成一景,而當年村民自發炮擊英艦得勝獲賠的故事,則更像一曲經典歌謠,在人們口中廣為流傳……
走在這條史記斑斕的“白石街”上,流連於淇澳島村民自行建築的簡易炮臺,撫摸著一口口黝黑的鐵炮,我思緒萬千——中國歷史上官方建設了無數炮臺,著名的有天津大沽口炮臺、虎門鎮遠炮臺、江陰要塞炮臺、海口秀英炮臺、寧波鎮海炮臺、廈門胡裡山炮台、深圳赤灣左炮臺……由於官府貪腐無能,這些炮臺,多數成了擺設,而真正發出怒吼、痛擊來犯者、震撼列強且贏得賠款的,恐怕當屬民建的這座淇澳炮臺。感慨之餘,我寫下這樣的句子以記之:
巍壘石牆/禦臨碧海/斑駁寒秋/雄踞要塞/啊,淇澳炮臺/站在歷史的隘口/望著浩瀚的大海/以一種不變的姿態/歷經了幾百年的/嚴陣以待/那短圓的炮筒/濕漉漉的幽深/隱含昂首沖天的氣派/那緘默的炮口/陰森森的恐怖/如黑之花隨時會開/那厚實的牆體和垛口/都是珠海歷史的一道/無法逾越的關隘/寫著血性男兒的承諾/灌滿了漁家海膽的勇武氣概/只要用手觸摸一下/都會感到熱血澎湃
帶著對你的膜拜/站在你的垛隘/興奮著昨日的興奮/豪邁著今天的豪邁/期待著明日的期待/也憂慮著/社會千姿百態/會忽略精神入侵的/長驅直入/興妖作怪/多麼希望/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都築有固若金湯的要塞/能抵禦任何內憂外患/守護人生的航向/一生不改
(未完待續)
編 輯 |李偉強
新媒體 |爾雨林
審 校 |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