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導讀】向衛國:人生何以有故居
向衛國
土家族。湖北長陽人。文學碩士。副教授。供職于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文法學院,兼任南方詩歌研究所所長,從事文學理論和現代詩歌的教學與研究,出版著作多部,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每到一年一度清明祭祖時節,全中國都在行動。
詩人陳陟雲的出生地是茂名市電白縣的嶺門鎮,“祖墳”和“故居”都在那裡,於是清明回鄉就成了詩人一年一度的“規範動作”。回鄉的主要任務是祭祖,當然也免不了進入祖輩和自己曾經居住的祖屋裡憑弔一番、感慨一番。
這些早已空無一人的老屋子,絕大多數中國人都傾向于一直保留下去,除非遇到某種特別的不可抗力。顯然這就是所謂文化或者文化心理的影響力。專家考證說,中國文化的特徵都來源於兩個心理原點:一曰自然崇拜,一曰祖先崇拜。後來,前者逐漸昇華為中國文化和哲學中的最高理念,自然之“道”,後者形成中國人的人倫之“德”。它們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美學的原點。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本為反映自然輪回的產物,但類似于“清明”這樣的節日,則將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識完美地合二為一了。
許多中國人都在祭祖當日這樣安排:白天上山掃墓,既是敬祖先,也是敬自然,因為祖先已化身自然之中,成為自然本身;夜裡留宿祖屋一晚,再與“他們”拉拉家常,回首陳年舊事,同時也是通過回溯自己的生命源頭,暫時找回在繁雜喧囂的漫長生活中丟失的自我。
本詩的第一節,詩人推開祖屋,首先撞見的卻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影子”)。然後,詩人又“看”到祖先和故人們,“齊刷刷地站了一屋子”。“煤油燈”可謂一個精確而經典的意象,它復活了詩人全部的童年記憶。恍兮惚兮,時空倒轉,一切溫暖如初。原來,那個遍尋不著的自己並未遠去,平日生存中的空虛和惶恐也在此時消逝於無形,生命再次確認到自己的著陸點。儘管這只是一個短暫的瞬間,但已足夠一個中國人的內心踏實一年。
本詩一反詩人慣常的華麗修辭和抒情語調,回歸簡樸和自然的口語敘事,將實際的生活場景和虛幻的人物影像及對話進行時空重疊,合而為一,營造了一幕小小的場景劇,相信很多“觀”者都會過目不忘。
附
故 居
陳陟雲
敲門時,開門的是失散多年的影子
踏著光的清脆,一身稚氣:
“嗨,你終於找到回家的路了?”
進門四顧,所有的影子都站了起來
齊刷刷地站了一屋子
我撫摸著一盞盞煤油燈火
手被灼熱,滿心歡喜:
“嗨,你們都終於醒過來了?”
編 輯 |李沁
新媒體 |李偉強
審 校 |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