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從兩湖書院到清華學校 -中國知識份子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七)

发布时间:2022/02/25 点击数:

(七)


劉偉華


編者按:

本文作者劉偉華先生(香港大學文學士、文學碩士、教育博士)長期以來在香港致力於推動中國歷史教育,增進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識,潛心探索抗日戰爭歷史,曾與揭鈞等編著《清華學校35位元學子資料選編》,與王伯惠等編著《印緬滇抗戰暨日本投降紀實》,曾發表《齊學啟將軍事蹟考證》《陳崇武:一生宗仰重湖湘》《從遷校、設立分校析論西南聯大的人事和校政》《黃興的家風與家訓》等文章。澳門導報獲劉偉華先生授權,從本期(019107期)開始連載《從兩湖書院到清華學校-中國知識份子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一文,以饗讀者。


清華學校與軍事救國(2)

陳崇武、趙君邁、何浩若等中國同學,由於家庭與革命運動有關,都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有繼承革命精神和完成革命未竟事情的使命感。他們的心志和想法最能表現在何浩若於諾維琪的一次演講裡。中華民國成立15周年(1926)紀念日上,陳崇武和何浩若、趙君邁、朱世明、姚楷在楓林區(Maplewood)的葡萄街(Vine St)舉辦了一次獨特的晚宴,邀請了諾維琪軍校的主任、軍官,教員及家眷和諾城的著名新聞記者等近四十人出席。在席上由何浩若以中國的民族主義運動為題作演講。他和陳崇武等同學認為民族主義運動應針對吳佩孚(1874-1939)和張作霖(1875-1928)兩個軍閥,因為他們向英國和日本尋求幫助,這使中國未能擺脫不平等條約的枷鎖,無法建立真正的共和國。


何浩若演講的說話,清楚地表達了他們那一代的知識份子繼承革命精神的志願,他說: "回望過去比較短促的十五年歷史,我們發現有很多值得欣賞的地方。然而我們共和國的歷史在人類發展歷程上,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而我們對此並不感到悲觀。美國用了十三年的時間才建立了一個穩定的聯邦政府。法國需要更多時間,超過八十年才有一個長久的共和國。十五年的確是很短的時間。在這段短促的時間裡,我們的先輩做了很多事情,而在往後的十五年,我們年青一輩希望做得更多。


1911年的中國革命有重大的意義。它有兩個階段,第一,它力圖推翻在中國根植了超過四千年的帝制政體,而第二是它爭取將共和國從帝國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我們到現在為止完成了第一階段,而我們仍在嘗試去達成第二階段。


帝國主義在中國有令人迷惑的歷史。美國內戰也許是為了人道而發動的最高尚戰爭,但是你們打這場高尚戰爭的二十年前,我們遭遇了鴉片戰爭,而它是為了侵略而發動的最可恥的戰爭。鴉片不是中國本土的毒品。英國人在1774年怎樣對待你們(指美國獨立戰爭),將那場邪惡的戰爭加諸我們。


現在中國的內戰(指北伐)是1911革命的延續,而南方的國民革命軍的目標是取消這些不平等條約。國民革命軍遭到吳佩孚和張作霖的聯合抵抗,他們得到英國和日本支持。這個任務相當艱巨,不過我們會秉持雷森(Bishop Reverdy C Ransom, 1861-1959 美國非裔衛理公會教堂主教,為非裔美國人爭取民權)攝服人心的勇氣,竭力而為,終底于成。


即使在這個時刻,當我們正在慶祝共和國成立周年紀念,我們鄭重地表示,我們會奉獻自己給先輩未竟的工作:中國革命的第二個階段,將共和國從英國和日本的帝國主義中解救出來(37)。"


(未完待續。請關注下一期清華學校與軍事救國(3)。掃描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完整內容及注釋)


返回首章/注釋查閱

上一期 連載六

下一期 連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