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從兩湖書院到清華學校 -中國知識份子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八)

发布时间:2022/03/04 点击数:

(八)


劉偉華


編者按:

本文作者劉偉華先生(香港大學文學士、文學碩士、教育博士)長期以來在香港致力於推動中國歷史教育,增進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識,潛心探索抗日戰爭歷史,曾與揭鈞等編著《清華學校35位元學子資料選編》,與王伯惠等編著《印緬滇抗戰暨日本投降紀實》,曾發表《齊學啟將軍事蹟考證》《陳崇武:一生宗仰重湖湘》《從遷校、設立分校析論西南聯大的人事和校政》《黃興的家風與家訓》等文章。澳門導報獲劉偉華先生授權,從本期(019107期)開始連載《從兩湖書院到清華學校-中國知識份子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一文,以饗讀者。


清華學校與軍事救國(3)

何浩若的演說,很清晰地表達出他和中國同學們繼承先輩的革命精神,將未完成的革命任務達成。他所說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當時譯作國家主義),是演變自革命先輩的民族自覺意識。這種民族意識包含中國傳統的"夷夏之防"的我族認同和對異族的排拒,以及甲午戰爭屈辱和列強瓜分中國危機中產生的救國意識。因此,甲午戰爭後出現知識份子去"敵國"日本留學的潮流,而不是強烈的反日情緒。他們普遍認為洋務運動的失敗,不只在於軍事,而且在政治、法律等制度上的不足(38)。他們到日本留學,學習新知識,是為了建設獨立、平等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是愛國的行為。反而排滿的民族意識愈演愈烈,在留日學生中蔓延,無論是興中會,還是華興會、光復會,它們的宗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驅除韃虜,復興中華"、"光復漢族,還我河山",都是有著明顯的夷夏之防的意識。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推翻異族的滿清政權,它是中國一切失敗的根源。


有外國學者曲解黃興等人的革命理想,將之解釋為"湖南民族主義"(Hunanese Nationalism),稱黃興、蔡鍔等革命志士為"省的愛國者"( Provincial Patriots ),完全不明白他們從來沒想過一個地方的利益,他們所做的是為了拯救整個國家,他們的民族主義是全中華民族的,不局限於一個省籍(39)。孫中山、黃興領導的革命運動達到了推翻滿清的目的,但是他們所建立的中華民國卻為袁世凱(1859-1916)所僭奪,隨後的軍閥割據和帝國主義擴大侵略,使新一代的知識份子包括留美的清華學生,對中國前途和民族主義的關係有了新的看法。這個新看法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很大的影響。


羅素曾在1920年10月至1921年7月訪問中國,回國後寫了「中國問題」(The Problem of China)一書,他同情中國在近代屢遭挫折,特別在最後一章"中國的前途"中叮囑"中國必須自救,而不能依靠外人(40)。"何浩若和一些留美的清華同學,信奉19世紀歐洲民族解放運動的民族主義,其要旨是擺脫異族侵略,建立獨立、自主的國家。他們成立"大江會",宣揚以民族主義救國的想法。1923年秋天,羅素訪問美國,路過威斯康新,何浩若特別去拜訪請教他,表達了自己對民族主義的看法。羅素的回答令何浩若十分鼓舞,他說:"我不僅勸你們採取國家主義,並且勸你們實行武力的國家主義","英美提倡國家主義,可以增長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實行國家主義,可以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41)。"


1925年6月1日發表由何浩若和同學羅隆基(1896-1965)執筆的“大江會宣言”,提出要“促進中華人民對國家之一種自覺性”,使他們“成仁取義,死難赴節,為國犧牲之氣節”。他們的最終目的是爭取中國“主權完全獨立,領土完全歸還,修正一切不平等條約,解除一切不平等待遇(42)。”何浩若在諾維琪軍校的演說,第一次將他們所提倡的”大江國家主義“與辛亥革命的使命的內在關係清晰的勾劃出來,他們就是要繼承辛亥革命的精神,不過在民族主義的內涵上,已超越了革命前輩夷夏之防的種族意識,更接近西方的擺脫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鬥爭的思潮。何浩若的主張,雖不能代表全部中國留美學生對中國前途的看法,但在清華同學之間,卻是十分普遍。他們有些直接參與大江會的政治討論(如何浩若、羅隆基、聞一多、梁實秋等),有些則以行動來實踐(如陳崇武、孫立人、齊學啟、曾錫珪、朱世明等),最明顯的是到軍校探求軍事科學,然後回國參與民族國家的建設。


(未完待續。請關注下一期清華學校與軍事救國(4)。掃描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完整內容及注釋)


返回首章/注釋查閱

上一期 連載七

下一期 連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