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賞析】杜永衛折柳之初心(下)

发布时间:2022/06/03 点击数:

文/ 張慧綺


澳門導報


杜永衛說:作品《折柳》,最早取材於“霸上折柳”之典故。因為這個典故,使他在24歲那年(1984年),想到了用敦煌藝術的風格創作一件古典美的作品,於是他創作了一件石膏的小稿,取名《思維菩薩》,準備雕刻成漢白玉石雕作為參展作品。


大概在1985年之際,哈密機務段和柳園車站的領導前來敦煌研究院,請求院裡為柳園車站設計一個月臺雕塑。當時,柳園車站是敦煌唯一的火車站,也是國內外游客必經之地,需要建立一個具有敦煌意味的“站標”。於是,當時的院長段文傑先生便把這項工作安排給了年輕氣盛的杜永衛。起先大家希望做一個飛天,但杜永衛認為,敦煌當地已有幾座飛天雕塑,再做飛天是一種重復,會審美疲勞,且飛天並不具備車站的代表性。那麼柳園車站的“站標”,用一個什麼樣的造型才具有它的象徵性呢?經過反復構思,他突然想到自己的《思維菩薩》不正好與車站十分貼切嗎?如果改名為《折柳送親》,作為柳園車站站前廣場的城市雕塑,一定是一個非常浪漫的創意。


《折柳送親》這一雕塑主題,即包含了“柳園”地名之”柳”字,也體現了“柳園車站”迎來送往的工作性質,既表達了車站對乘客迎接惜別的深情厚誼,又鮮明地體現了敦煌特色。這件雕塑最終以漢白玉石雕實現。此後,這件雕塑造型便有了一定名氣,多次發表於報刊雜誌。世紀之交的2000年,在敦煌研究院舉辦的“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暨敦煌學國際研討會”上,這件作品被作為會議紀念品,用青銅鑄造了1000件,深受人們喜愛。2014年敦煌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暨敦煌學國際研討會,又再次選中該作品作為會議紀念品。


澳門導報

▲1999年創作並鑄造


2018年,杜永衛先生創辦了莫高裡工匠村,他希望聚集一些雕塑人才,在這個平臺上共同研究、探索、傳承古老的敦煌藝術,讓瀕危的敦煌泥彩塑技藝得以延續並發揚光大。這些年他們除了復製敦煌彩塑,為古老的敦煌藝術“備份”;也不忘記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創作具有當代風格的新敦煌藝術。


敦煌彩塑是被人們漸漸淡忘的一種古老的技藝,目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呵護。杜永衛先生作為該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致力於這一項目的研究、創作和傳承。他將敦煌藝術與傳統文化以及當代的審美思想相結合,正在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一個敦煌藝術家的初心使命。(全文完)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