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時尚】“恒跡”焗瓷 | 惜物得福
作者:時間的禮物
隨手就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多,用心珍惜的物件越來越少。不像舊時,人們心愛的茶器就算破了也捨不得丟,人們常說,“惜物,非為惜財緣惜福”。
始于宋代的焗瓷手藝,給了惜物的少數派一個完美的選擇。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說的就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修復技藝——焗瓷。焗瓷匠人通過找碴對縫、金剛鑽打孔、鋦釘嵌合等工序,將破碎或破裂的瓷器拼合補全,達到滴水不漏的效果,器物可以重新回歸到本位,照常使用。
技藝精湛的焗瓷匠人,還會在小小的鋦釘上做文章,隨器賦形,令瓷器痕中生花,延續生命之美。
一枚鋦釘,彌合了碎裂的瓷器,這在惜物之人眼裡即是“續緣”,挽回的是與珍愛之物未來繼續相伴的日子。
然而,來到工業化的時代,焗瓷匠人已是難覓。
曾經在上海灘與華哥長期合作的藝人們,誰也不會想到,炙手可熱的造型師華哥,如今會歸隱山海邊,成為一名焗瓷匠人。
故事得從華哥愛茶說起。由茶及器,華哥也有自己偏愛的柴燒茶杯,甚至有自己偏愛的名窯,常常去位於德化的古龍窯——月記窯中拜訪。
在窯口,華哥見到許多有缺口、裂痕等瑕疵的杯子,它們因此失去了與有緣人相遇的機會。華哥就此起了惜物之心。
查遍了網上的資料,翻閱過圖書館的古籍,華哥接觸到了“焗瓷”這門令瓷器重生的手藝。然而,焗瓷匠本就極少,幾乎不可能找到願意修補新瓷器的手藝人。
“不如自己成為焗瓷匠,用雙手讓喜愛的物件擁有新的生命”,於是,華哥開始了他的焗瓷之路。
焗瓷,是門精細複雜的手藝,對於耐心、經驗和審美都有極高的要求。大多數瓷器厚度僅有1-2毫米,焗釘前打孔需控制深度在約三分之二處,打穿便會漏水。
進而,要根據兩邊孔眼的寬度,剪釘、測量、入釘、打磨、拋光。焗釘的張力講究一個“巧”勁,既要嚴絲合縫地咬合,又不能抓力過度,而且焗釘一旦嵌入便不能取出,可以說是步步為營。
為了美觀而打造的花釘還需手錘花紋,有時一枚焗釘打下來,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
華哥窮極可以搜羅到的學習資源,研究每一步驟的細節,經過反復的練習和打磨,最終成為了一名專業的焗瓷匠人。
“秀活”領域的包壺扭、包壺口、包壺嘴、接壺把、鑲嵌等等高級的金繕工藝,華哥也練就得爐火純青。
經過華哥之手金繕的器物,總是傳遞著而溫潤內斂的質感,雅致自然而不張揚。這也是許多人對華哥的印象,他平日裡話不多,許多表達都是在無聲處。
華哥將自己的作品命名為“恒跡”,是長久的陪伴,是恒心的不變。
打上每一顆焗釘之前,華哥都經過了仔細的斟酌構想,金繕是讓殘缺變成美的唯一機會,要依著每個杯子的個性來,才能昇華。
因此,恒跡焗瓷的每一件作品,皆是獨一無二。
木心在追憶童年的文章裡寫過這樣一段,“我的一生中,珍貴的事物紛紛脫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碎了,或許是另一個新的開始。如果真有什麼可以讓我們,在白駒過隙的光陰裡抓住珍貴的事物,那一定是雙手創造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