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鹽馬古道 从远古而来(三)

发布时间:2021/04/01 点击数:

文 / 圖  許文舟


澳門導報


編者按:

在歷史上,很長的時間裡,鹽都是作為硬通貨的狀態存在的,它在古代的重要性堪比今天的石油。鹽井,是每一條鹽馬古道的源頭。鹽馬古道與茶馬古道起止時間不同,先鹽後茶,都在歷史的層面重疊在一起。交織、互通、乃至有大致的里程與輻射半徑。鹽馬古道起於漢,興于唐,盛於明清。大致說來,鹽馬古道的主要線路有兩條:一條是滇藏線。即南起雲南的普洱,經大理、麗江、中甸、德欽到西藏的左貢、邦達、昌都、洛隆宗、拉薩,再到緬甸、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等國;另一條線是川藏線。即從四川的雅安,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等國。盛產食鹽的地方通常很容易發展成區域性的商業中心,鹽馬古道滇藏線上就有無數個因鹽而生的重鎮。請跟隨本文的四個章節,來瞭解從雲南到西藏的鹽馬古道重鎮。


一、諾鄧

二、沙溪 想念被鹽浸透

三、黑井

四、芒康鹽井


澳門導報


三、黑井


早在4000多年前,黑井就開始產鹽。因鹽而興,使黑井成為雲南的重鎮。明代時期,中央政府在黑井設正五品鹽課提舉司。到清朝時期,黑井的鹽業發展達到了鼎盛,上繳國庫的鹽稅曾一度超過了雲南省稅收的一半。


那時候,接待馬幫,是件幸福的事情。鍘草的男人,往往會誤傷嘴裡叼著的小曲。女人在灶前忙活,舞動比馬鬃還隨意的辮子。就是鹽,把黑井醃成往事。醃起星光,月華,還醃過生活的苦水,歸來的馬蹄。所有人都喜歡鹽,掘地三尺,才可能挖出一線生機。只是女人比鹵水還苦,背著鹵水的肩膀,不知什麼時候起,背起山一樣沉的渴望。鹽課司,按斤計稅,鹽神也不會干預。所有人都喜歡講鹽的故事,講一口井,漂著臉色慘白的月光,五馬分屍的蛙鳴。


黑井古鎮位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恐龍之鄉”祿豐縣,它依山傍江,是一個久封于龍川江河谷中已經差不多一個世紀的小鎮。據《黑鹽井志》記載:“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間,一牛倍肥澤,後失牛,因跡之,至井處,牛舔地出鹽。”為紀念這頭黑牛的功績,遂稱此地為“黑牛鹽井”,後稱“黑井”。這裡民風淳樸,風景秀麗,是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黑井仍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傳統城鎮格局,有21處文物保護單位,是祿豐縣乃至楚雄州有名的文物大鎮。歷經千年,古鎮風貌依舊,歷史紋脈清晰,特色鮮明。


關於黑井,金庸《天龍八部》有語:“保定帝下旨免了鹽稅,大理國萬民感恩。雲南產鹽不多,通國只白井、黑井、雲龍等九井產鹽,每年須向蜀中買鹽,鹽稅甚重,邊遠貧民一年中往往有數月淡食。保定帝知道鹽稅一免,黃眉僧定要設法去救段譽……”黑井,就是大理國僅有的9個鹽井之一。


澳門導報


而今,“鹽城”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卻留下了古色古香的具有唐宋風貌坊巷,頗具明清風格的民居,碑刻、石雕、古塔、石牌坊、古戲臺,以及古寺廟、古鹽井、煮鹽灶戶等,特別是享譽省內外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典型的武家大院,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遊客。


“王”字型的武家大院豪宅、貞節牌坊、道光皇帝的御筆、飛來寺、以前曾產過鹽的鹽井及鹵水池子仍留在那裡。在龍祠內懸掛著雍正皇帝所題寫的牌匾,上書“靈源普澤”四個大字。此匾長2米多、寬80厘米,匾上雕有9個龍頭。“靈源普澤”四字也正是雍正皇對當時黑井鹵水惠澤普天下的評價。


(未完待續。歡迎瀏覽下一期的第四章節:芒康鹽井。)


作者簡介:

許文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雲南省攝協會員、臨滄市作協理事,出版散文集《在城裡遙望故鄉》、《高原之上》、散文詩集《雲南大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寫作,現已在《詩刊》、《詩選刊》、《散文》、等報刊發表作品100多萬字。有作品入選《讀者》(鄉土版)、《讀者》(原創版)、《青年文摘》,並正式選編入《大學語文》、中學生課外閱讀教材,小學六年級語文教輔、中學生八年級《字詞句篇》等。先後榮獲過第十八屆、第二十一屆“孫犁散文獎”、《雲南日報》文學獎等獎項。


一、諾鄧

二、沙溪 想念被鹽浸透

三、黑井

四、芒康鹽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