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 念力可穿透宇宙(一)

发布时间:2021/03/30 点击数:

(一)


作者:江寧  


前言: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參與到了徐彬覺一的千佛計畫,在接觸這個計畫時,我第一反應是太棒了,這才是當代藝術應有的樣子。


這是一項當代偉大的藝術工程,它的偉大之處不僅是彌補了當代藝術的斷層,更是從人性的角度,讓藝術進入到尋常百姓家。


這個計畫本身,並不局限於一個藝術創作,而是一個行動,這個行動是通過當代藝術的形式,通過造佛者與徐彬覺一的對話,去記錄梳理發現,抽象概括提煉每個人身上的故事、心裡的念頭,這個行動,就叫千佛計畫——發現慈悲之美。


下面是我對這個計畫的一點見解和認識,與大家共同分享。


藝術與人類對世界的認識相輔相成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敬畏浩瀚宇宙未知的神秘力量,敬畏天、神。到了封建社會早中期,少數人以天、神的代言人自居,讓大多數人敬畏膜拜他們。


而到了文藝復興、封建社會晚期,科學主義和工業革命萌芽,人的自我意識覺醒,開始以人為本,對天、神及那些自居代理人予以否定。


到了18、9世紀的時候,人在與自然的博弈中取得了部分成功,膨脹出征服一切的妄念,人類以自我為中心,對自我迷信;那個時候,藝術也被提高到與哲學基本持平的高度,被捧上了神壇。現代藝術大多是在討論,觀看藝術作品與創作藝術作品,是一個仰視與俯視的關係。所以藝術家的工作,包括藝術,都遠離我們的大部分普通人。


今天,當代藝術思潮蓬勃發展,我們又從藝術至高論,回歸到了現實。而徐彬覺一的千佛計畫,就是把藝術的距離感,逐漸消融掉。這是藝術家很可貴的藝術實踐。


現代主義美學發展達到的巔峰,就是人類自我中心論。我們可以比較達觀來看,文藝復興的時候,人類中心說是有其一定基礎的,因為它要破除裝神弄鬼。而且,它提出了古典主義哲學思考:人從哪來,到哪去,我是誰?這讓人類的文明與思考上了一個大臺階,但是實踐證明,那個時候的看法,依然是一個很局限的看法。


如今的科學主義,只是有限的觀察與感知現實世界的一部分,這已成為現在大部分人都認同的觀點。這也說明,我們的邏輯思維是非常局限的。


所以,我們應該回到非人類自我中心學說,我們不能以一個未能感知就不予承認的態度,來面對浩瀚無邊的宇宙。


因為浩瀚博大的宇宙,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意志運行著,不以每個人的意志改變,但是每個人的意志,又以自己的方式存在於宇宙之中,成為宇宙的一份子,存在與對立的負存在一起交織,交互, 相生相剋周而復始的。


(未完待續 來源:蛛堡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