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鹽馬古道 从远古而来(二)

发布时间:2021/03/25 点击数:

文/圖:許文舟


澳門導報


編者按:

在歷史上,很長的時間裡,鹽都是作為硬通貨的狀態存在的,它在古代的重要性堪比今天的石油。鹽井,是每一條鹽馬古道的源頭。鹽馬古道與茶馬古道起止時間不同,先鹽後茶,都在歷史的層面重疊在一起。交織、互通、乃至有大致的里程與輻射半徑。鹽馬古道起於漢,興于唐,盛於明清。大致說來,鹽馬古道的主要線路有兩條:一條是滇藏線。即南起雲南的普洱,經大理、麗江、中甸、德欽到西藏的左貢、邦達、昌都、洛隆宗、拉薩,再到緬甸、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等國;另一條線是川藏線。即從四川的雅安,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等國。盛產食鹽的地方通常很容易發展成區域性的商業中心,鹽馬古道滇藏線上就有無數個因鹽而生的重鎮。請跟隨本文的四個章節,來瞭解從雲南到西藏的鹽馬古道重鎮。


一、諾鄧

二、沙溪 想念被鹽浸透

三、黑井

四、芒康鹽井


二、沙溪 想念被鹽浸透


這個小鎮,沒產鹽,卻有兩口井的鹽巴,得經過這裡走進西藏。鹽香是唯一可以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的歷史線索,因為鹽,這段唐朝和吐蕃緩衝地段,受到過無數次戰爭的威脅,儘管最後沒有亂箭齊飛的慘烈局面,月黑風高時的青風刀不時出入寺登街,留下比鹽更鹹的話題。


澳門導報


沙溪是大理州劍川縣的一個鎮,卻與盛產美女金花的大理一樣有名。就因為這裡的每條小街,不是沉澱茶漬,就是浸滿鹽香。花影暗渡,楊柳閑得三心二意。古戲臺上演過不少悲喜交加的節目,馱鹽的馬幫後是落荒而逃的愛情。多深的小巷,都只是歷史的一個引子,左拐右拐,條條都有鹽味。石臼,攢下唐朝的雨水,木匠的墨斗,一肚子三坊一照壁的打算。穿著綢緞的先生,擺開占卜的攤點。是鹽餵養了沙溪,才衍生出世代文明。經過馬幫長途馱運,在沙溪集散,一些消費於當地的庸常生活,一些鹽繼續遠走。百年老鹽鋪已經關張,只留一塊浸淫著鹽香的紅木牌匾。靜下來的沙溪古鎮,符合了現代人忙碌之後的休閒要求,鹽之後,是旅遊讓這個古鎮重新換發朝氣。有些在這裡住了下來,嘗試著開起了餐館,咖啡館、茶館;有些人住下來之後,就把戶口也遷到這裡。


多方尋找,我住進了寺登街83號客棧。真正的庭院式客棧,十分幽靜。真正讓我喜歡上寺登街83號的還是鹽。據說主人祖上就是鹽商,早年給人放馬,後來跟班走藏地,再後來,有人就把馬幫交給他經營。可惜,鹽商後輩的嘴裡,已打探不出鹽商的傳奇故事了,鹽變成懸掛的牌子招徠客人。83客棧依舊是“三坊一照壁”的民居格局。就在那些清代的精雕細刻的門頭,我看見了被匠人凸雕的一位長袍短袿的老頭,目視遠方,手裡的帳簿早已被塵煙填滿。誰也無法打開這個與鹽有關家族的經營了。


澳門導報


事實上,隨著時代的發展,鹽再也不是沙溪賺錢的行當,但每個到沙溪的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沿著細若遊絲鹽香,想起公元前109年的黎明,漢武帝就雲南的鹽井,聽大臣彙報。那些外省的男人,追循著鹽香,過起烹煎煮熬的生活。養老少不一的貓,栽發育正常的果疏,心情像開花的蒲葵。


鹽有鄉愁最真實的味道,沙溪的每一間老鋪子,或許還放著與鹽有關的老物什,那是鹽在沙溪最神秘的存在。


澳門導報


(未完待續。歡迎瀏覽下一期的第三章節:黑井。閱讀完整內容,請掃描二維碼進入官網)


作者簡介:

許文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雲南省攝協會員、臨滄市作協理事,出版散文集《在城裡遙望故鄉》、《高原之上》、散文詩集《雲南大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寫作,現已在《詩刊》、《詩選刊》、《散文》、等報刊發表作品100多萬字。有作品入選《讀者》(鄉土版)、《讀者》(原創版)、《青年文摘》,並正式選編入《大學語文》、中學生課外閱讀教材,小學六年級語文教輔、中學生八年級《字詞句篇》等。先後榮獲過第十八屆、第二十一屆“孫犁散文獎”、《雲南日報》文學獎等獎項。)


一、諾鄧

二、沙溪 想念被鹽浸透

三、黑井

四、芒康鹽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