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歷史揭秘】(下)從貧苦農民到開國上將 一英雄虎膽李天佑
1967年1月22日,毛澤東主席等接見出席軍委會議人員的合影,第五排左四為李天佑
穩定東南亞局勢,守衛祖國南大門
肅清廣西百年匪患,幾乎打了一個遼沈戰役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12月底,李天佑赴南寧就任第13兵團副司令員兼廣西軍區副司令員。
廣西全境雖然已經解放,但所處的政治軍事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廣西歷史上被稱為“土匪多如毛”的地區,解放時計有公開活動的土匪280股,數十萬人,控制著大部分鄉村,集中活動于柳(州)北、瑤山、大容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南寧周圍地區和桂黔滇交界地區。他們依靠山多、洞多等有利地形,和我軍周旋,負隅頑抗。
1950年1月25日,恭城縣發生大規模土匪暴亂。匪徒共殺害我軍政工作人員及農民積極分子達350余人,搶劫政府公糧100余萬斤,人民財物損失在10億元以上。恭城暴亂,距離廣西解放僅45天,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手段之殘忍,震動了省內外。接著,玉林、梧州、平樂等地也發生了嚴重的土匪暴亂,被殺害的幹部群眾達3000多人,損失公糧約40萬公斤。
1950年5月中旬以後,匪軍趁我軍整編和災荒困難之機,擴大隊伍、整頓組織、 統一編制番號,又發動了更大規模的暴亂。他們從隱蔽流竄到公開破壞,進而包圍和襲擊我駐地部隊的連和營,甚至連續圍攻我方縣城。全省102個縣,土匪蔓延到了97個縣,殺害我軍隊和地方幹部戰士500多人。據原百色軍分區司令員覃國翰回憶,當時土匪都打到軍分區大門口上來了。
但是,由於當時自治區黨委和軍區主要領導在收繳土匪槍支等問題上意見不統一,嚴重影響到剿匪工作的力度。負責軍事工作和剿匪工作的李天佑為此心急如焚。
1950年10月下旬,我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加作戰後,毛澤東對我國後方的廣西剿匪形勢更為重視。11月14日,毛澤東電示中共華南分局書記葉劍英:“為對付臺灣匪幫可能向廣東進犯,有增強廣東兵力之必要。為此必須提前肅清廣西匪患,以便從廣西抽出一個軍增強廣東。廣西剿匪工作為全國各省剿匪工作中成績最差者,其原因必是領導方法上有嚴重問題”。
為貫徹毛澤東的指示,11月底至12月初,在葉劍英和中南軍區政治部主任陶鑄的指導下,廣西省委在南寧召開了廣西省第三次高級幹部會議。會議上,李天佑做了重點發言,再次建議剿匪兵力要集中,從桂西北和一些邊遠城鎮抽調兵力,加強桂東南地區的兵力,實行重點進剿。同時,他堅決主張對民間槍支要徹底收繳。他指出:“理由很簡單,槍是土匪暴亂的資本,斷了槍,就斷了資本”。對罪大惡極的匪首,他主張要堅決鎮壓,絕不心慈手軟。李天佑的發言得到了葉劍英、陶鑄和與會同志的大力支持。會議進一步調整了兵力部署,提出了下一步剿匪作戰的任務。
會後,李天佑親自主持制定了《廣西冬季四個月剿匪計畫》和《會剿瑤山土匪計畫》。為加強廣西剿匪力量,中南軍區決定將長沙起義後改編的第二十一兵團由湖南調到廣西剿匪。至此,在廣西的剿匪部隊已達20萬人。剿匪的重點地區分為南、北兩大地區。李天佑和省委副書記何偉負責以瑤山地區為重點的北部地方剿匪任務,集中14個半團的部隊進行清剿;第四十五軍軍長張天雲和政委邱會作負責以六萬大山、十萬大山為重點的南部地區剿匪任務,集中17個團的兵力進行清剿。南、北兩個戰場擬於1951年1月同時打響,限期於4月份剿滅各大股匪。
瑤山,南北長約200公里,東西寬約100公里,周圍連接10多個縣。大瑤山內部山脈連綿,到處都是懸崖險隘和原始森林,素有天險之稱。這裡光大股土匪就有8萬餘人,號稱8個軍,13個師,番號五花八門,司令多如牛毛,是廣西土匪的活動中心和指揮中心。李天佑和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栗在山組成了精幹的瑤山會剿前線指揮所,率領少數參謀、秘書和1個警衛排秘密抵達桂平縣城,親臨第一線去指揮戰鬥。
李天佑制定的戰法是,首先組織剿匪部隊秘密實施大合圍,嚴密控制渡口及大小通道,封江封路,截斷土匪逃路,爾後以數路的梳篦隊形,向心合擊,縱橫反復清剿。對打散的匪首,組織飛行隊、飛行組,以小制勝。此戰法頗有效果,至1951年2月就將盤踞在該地區之股匪全部殲滅,著名匪首林秀山、楊創奇、甘競生等紛紛落網,從根本上扭轉了廣西剿匪的被動局面。
1951年1月2 日,毛澤東主席親自擬電嘉勉廣西軍區剿匪部隊:“儉電所述剿匪計畫甚好。你們過去幾個月剿匪工作有很大成績,甚慰。”
在張雲逸司令員因病休養後,1951年4月,李天佑接任廣西軍區司令員、中共廣西軍區黨委書記,主持軍區全面工作。緊接著,李天佑指揮部隊回師桂西北,收復了先前放棄的邊遠地區。至1951年4月,廣西匪患基本肅清,共殲匪33萬餘人,斃俘軍(縱隊)級以上匪首190人,收繳各種武器38萬餘件。如果從1949年年底起算,到1952年年底徹底肅清廣西百年匪患,三年期間共殲敵46萬餘人,幾近於打了一個遼沈戰役。
1957年11月,李天佑出任廣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
1962年9月,李天佑就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建國初期的李天佑將軍
李天佑將軍全家合影
援越20年,穩定東南亞局勢
中國人民援助越南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鬥爭,主要是指上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中國對越南大規模無償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在中國軍隊裡湧現出一批為越南人民的解放鬥爭做出過巨大貢獻的高級將領。李天佑將軍就是軍隊高層裡最早介入對越南組織實施援助的將領之一,並數十年來長期負責援越抗法和援越抗美的具體組織指揮工作,是我軍最熟悉越南情況和軍援工作的高級將領。
1950年3月至1954年7月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向越南人民軍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後勤軍需物資,並派出以陳賡為中共中央代表,以韋國清為團長的軍事顧問團,幫助訓練他們的主力部隊,協助指揮作戰。越南人民軍在我軍事顧問團的協助之下,先後成功組織了邊界戰役和著名的奠邊府戰役。
在後方,廣西軍區則成立了以李天佑為主任的專管委員會,全面負責各個戰役所需糧食、彈藥、藥品等援助物資的籌集和運輸工作,並負責在中國境內組建野戰醫院,醫治越南前線撤下來的傷病員;在南寧建立招待所,接待越方來往人員;對越軍174團和209團進行整訓。廣西全省和廣西軍區成為越南戰場最直接的大後方。
在1950年到1954年的越南抗法戰爭期間,中國向越南提供各種槍支11.6萬支,火炮420門,大批配套的彈藥,以及通信和工兵器材等。最終,法軍在越南遭到徹底失敗,被迫撤出了印度支那,越南北方獲得了全部解放。
但是不久,美國又公然違反日內瓦公約,滲入越南南方,扶持西貢政權,阻擾越南南北統一進程。越南的戰火越燒越旺。為了預防美國軍隊入侵越南北方,1963年冬,越南黨和政府請求我國派軍隊高級幹部,到越南幫助研究戰略設防和戰場準備工作。這時,李天佑將軍已升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作為熟悉越南情況,又一輩子從事軍事指揮工作的高級將領,理所當然地承擔了幫助越南同志研究越南北方戰略防禦的重任。同年12月18日,李天佑率領一支由陸、海軍高級幹部組成的中國軍事勘察組飛抵河內,然後在越南人民軍副總參謀長黎仲迅將軍的陪同下,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實地勘察,向越方提出了一個既符合反侵略戰爭需要,又符合越南實際情況的方案。
1963年12月,李天佑(右一)率中國軍事勘察組抵達越南河內機場
五十年代初,越南人民軍總司令武元甲(左)代表胡志明主席(右)將他們兩人的照片送給李天佑將軍,並在照片上題字,以紀念他們之間的友誼。
1964年8月5日,美國開始對北越進行大規模空中轟炸;1965年2月,又派美軍地面部隊進入南方參戰,戰爭再度升級。危機關頭,胡志明主席于1965年春再次秘密訪華,請中國再次大規模援助越南人民的抗美鬥爭。
在我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這次對越軍事援助工作都交給總參謀部具體組織實施。1965年5月25日,李天佑參加了由周恩來總理召集的,各個有關部門參加的援越工作會議。周總理決定,“由羅總長掛帥,李天佑副總長主持具體工作,計委、經委等有關部門要聽調用。”
我援越高炮部隊在越南北甯市向敵機開火
從1965年6月到10月,我援越的鐵道兵、工程兵、高射炮兵8萬大軍,先後從各個口岸秘密越過國境線,開向指定地域。我軍指戰員們身穿越軍服裝,攜帶當時我軍最好的武器裝備,義無反顧地奔向抗美援越的戰場。
從1965年6月中國軍隊出兵越南至1973年8月撤回的這幾年期間,我們派出兵力共32萬餘人,在1967年援越部隊最多時達到17萬餘人,各兵種有30多個團在越南。
在李天佑將軍的周圍,聚集了一批我軍各主管部門優秀的高級將領參與這項工作。其中有軍事交通部副部長徐斌、作戰部副部長雷英夫、副部長王德、裝備計畫部部長封永順、副部長苑化冰等。他們兢兢業業,不辭辛勞,形成了一個上下高效運轉、協調一致的戰鬥集體。
在這期間,我援越工程部隊全面高品質地完成了越南向我們提出的工程援建專案;我軍還無償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各種器材,包括米格17、米格19等各類飛機170架、坦克500輛、火炮3.7萬門、艦船140艘等重型裝備,甚至是我軍都沒有來得及裝備的優質武器都給了越南;在防空作戰方面,我高炮部隊對敵作戰2153次,擊落美軍戰機1707架,擊傷1608架,俘虜美軍飛行員42名。我軍取得了輝煌戰績,沉重地打擊了美國空中強盜,有力地支援了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國戰爭。
李天佑將軍作為我軍的高級將領,在1950年至1970年,這20年的對越軍事援助期間,自始至終參與組織和領導了這項異常艱巨和複雜的工作,對打擊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行徑和發展中越人民的戰鬥友誼,穩定東南亞局勢,守衛祖國南大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64年7月,李天佑上將(左一)冒雨檢查防化兵部隊戰備訓練情況
1964年8月,李天佑上將在觀看偵察兵使用的武器
本期文章編選自《李天佑畫傳》、葉青松文章《三十八軍首任軍長李天佑的五個“第一仗”》、李亞明文章《李天佑將軍與越南人民的解放鬥爭》、《黨史博采》蘇振蘭文章等資料 編輯/賈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