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澳門世界遺產文物點一覽 (系列介紹連載)三街會館(關帝廟)
澳門歷史城區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其間以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接而成,包括二十二座建築及八個廣場前地。
三街會館(關帝廟)
根據第31/2018號行政法規,三街會館(關帝廟)屬於「三街會館(關帝古廟)。
三街會館位於澳門議事亭前地左側,靠近營地大街。
三街會館初設時祗是商人議事的場所。營地大街、關前街與草堆街為澳門古老的商業中心,所有華人商賈全部集中在此經營貿易,為穩定商業秩序,三街商人常聚一起溝通商情,平抑物價。初時,商人議事場所多選在重要的廟宇中,如媽閣廟、蓮峰廟等,後專設三街會館,“前於蓮峰之西,建一媽閣,於蓮峰之東,建一新廟,雖客商聚會議事有所, 然往往苦其遠, 而不與會者有之”,而“華人商賈,所以通貨財,平競爭,聯情好而孚眾志者,亦不可無地以會之,此三街會館之所由設也”,由此可知三街會館成立的背景。
三街會館建築規模始建年月無從考證,僅從重修碑記中可知至遲建於清乾隆年間,此後歷經數次大修,形成今日面貌。三街會館初修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乃經世遠歲增,牆壁傾圮,棟桷崩頹,凡客若商,入而睹斯館者,莫不以風雨飄搖為憾。爰集澳中董事,高議許相踴躍,樂為捐資,一時用鳩工人,少變其局而改創之,高其垣墉,廣其座次,約數月而告竣工”,這次重修較初時規模增加。
嘉慶年間,三街會館再次衰敗,“澳中之建此會館也……為夷客商所會集之地,平爭於斯,公利於斯,聯情而尚義,悉於斯。倘風墮其簷,雨零其桷,鼠穴其墉,前修雖甚殷乎,後之不繼,遊其宇者,能勿惻然”,於是嘉慶九年(1804)進行第二次大修。
道光年間三街會館進行了第三次大修,“今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又重建之,據金一千數百有奇,十二月落成。神靈赫奕,廟貌輝煌,旁設公所,為講信修睦之地,彬彬乎!有典有則矣”,此次大修在建築旁增建一間公所。總之,每次大修,建築規模都有所變化,所謂“每修必踵事增華”,以致“制日益備”。
三街會館同時又稱“關帝廟”,這是因為會館中設有關帝神殿及財帛星君殿,以示崇敬,後因會館為公共場所,任人入內禱拜,祀者日眾,以致人們忘記它是一座會館,而直呼其為“關帝廟”。初始,公所與廟宇合一,後於第三次大修中將兩者分開,所謂“廟貌輝煌,旁設公所”,日久,三街會館權威喪失後,公所功能退化,而廟宇成為會館的主要功能。建築前豎立“關聖帝君”的高腳牌,然其門楣仍有“三街會館”四字。三街會館之所在地原為昔日澳門之繁榮市區“榮寧坊”,故其門前之社壇現仍刻有榮寧社字樣,且有聯云“榮居康樂境,寧享太平年”。
建築描述
三街會館為一二進三間的中式建築,屋頂為硬山式。建築體量不大,高度不高,由青磚砌成,兩邊開間立面上有中式壁畫,墀頭上有磚雕。正屋脊上有灰雕裝飾,側牆身有簡單草尾點綴。建築結構為抬樑式。柱子一般為木柱,靠天井的柱子為方形花崗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