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機器來說話:從“國民性”到“國家肖像” ——李宗澤的攝影
李宗澤(攝影:成程)
李宗澤,筆名淨2,准農民。祖籍陝西,曾在多個城市旅居。現借居河南焦作李河村,村民稱之為“照相師傅”。
李宗澤攝影——“國民性”系列
光復國民性的本來面目
——李宗澤攝影還原美學初探
(文/黃以明)
國民性,不關乎我們是如何看它,而在於它本來就是這樣的,這一點我們好像都忘了。
國民性原本是個不含褒貶的中性詞,但這個詞一出現大概就飽受詬病。一個曾經執掌過東方世界之牛耳的大國,近代幾乎在所有方面都輸給了別人,於是西學東漸,一切以西方的標準來衡量、審思和批判。“要像人家那樣”,於是“不像”之處統統納入“國民性”備受指指戳戳。恰似醜兒從倍有優越感的鄰居家回來,不是覺得父親臀部太扁了,就是嘲笑母親的乳房太癟了。總之凡是幹不好,都歸罪於百姓的“國民性”。
可見“國民性”的看法可能真的是以輸贏來定調的,哪一天贏了,“國民性”就變得 “先進”了。 其實,一杯水永遠是一杯水,不關乎看它的是什麼樣的眼睛。把驢殺了也變不來駱駝,把駱駝煮了也化不成大象。可見,經過一個世紀對“國民性”的責難,要讓人們的看法回到“駱駝就是駱駝”這樣的客觀和正常心態來,已經不容易了。
有沒有辦法把所有強加在“國民性”上不正常的“標籤”摘掉呢?可是誰又保准自己眼睛沒有戴上有色眼鏡呢?這就是本書的“別出心裁”,選擇圖像語言,“讓機器來說話”。
本書照片出自攝影家李宗澤之手,他以當下的中國為視點,完全摒棄獵奇的創作慣性,鏡頭穿梭於國際都市(北京)與陲鄉鄰鎮之間,以底層百姓的日常生活入鏡,或身邊的親友,或街坊鄰居,熟悉的、不熟悉的平常人成為畫面的主角。當這些常人從鏡頭再出來時,習以為常的鄰裡生活和環境居然產生了那麼強烈的震撼。攝影師向人類現有的攝影“極限”挑戰,已經達到了尚不讓人察覺的境界了。
在這些照片中確實體現了他“讓機器來說話”的理念,實現了“還原”真相和自然屬性的原則。也就是說,以前我們看歐洲一流攝影大師如:布列松、馬克·呂布(約20年前我看到他的小冊子)等人的照片,他們雖然也在追求圖片的真實,但仍然逃離不出“事件性”獵奇的本質,總感覺照片背後攝影師有一個強烈的主觀意圖強加給觀者。
而宗澤不同,他不“獵奇”,相反卻盡力克服“創作意念”,回到了日常照相那種照相和被照相的自然而然的關係中。拍照過程中所有的技術意圖都被攝影師主觀遮罩,在那“決定性的一瞬”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實現機器效果的“純粹”。
這裡我沒有必要作深奧的闡析,逐幅瀏覽讀者就會注意到,看似平淡無奇的照片背後總召喚著攝人心魄的魅力。比如那對含辛茹苦一輩子的老年夫妻合影,在快門按下的一瞬,居然下意識地同時去牽拉對方的手!這是多麼活生生、多麼純粹的國民性呵!一看這幅照片眼前就浮現出熟悉的天南地北無數的中國夫妻:一輩子彼此折磨得死去活來,臨終那一霎那仍然說下輩子還要做夫妻!這是人性的美好還是愚昧?
如果我們還是秉承“五四”以來的西方價值觀的非此即彼,而對傳統的中國人的感情生活進行批判,將顯得多麼淺薄與無知。這種震撼人心的平淡無奇,也就構成了照片的獨一無二。當一百多年來習慣用別人的眼光來看自己的文化態度,在大潮退去的今天,我們有幸得以借宗澤攝影機器的純粹表達,讓被外來觀念醜化、誇張、變形了的“國民性”還原為國民的本質。或許我們會恍然大悟:噢!原來我們在這裡,既不好也不壞。
當然更值得高興的還有:透過《國民性》,人人都可以從中找到關於自己的有趣話題。伴隨著讀圖時無處不在的精彩,從新思考攝影的意義,就會發現一個令人嘆服的拐點。
總之,我們生為中國人的事實不可改變。如果這本書能喚醒我們回到真正的中國人的觀念和生活的自信和樂觀上來,我想,“國民性”的討論可以休矣。
(本文編選自李宗澤攝影集《國民性》序)
李宗澤攝影——“國家肖像”系列
我想做這樣一件事情,攝影師把人物生存環境和空間抽離了之後,除了性別,還能夠讀到什麼?在遮罩的畫面中讀到更多被遮罩的東西,圖像的妙處在於有著言語或是文字無法表述的部分。
相面術歷史久遠,標準照和相面術有契合的部分,這是我在持續拍攝標準照過程中求證的邏輯關係。
國家由民眾組成,站立在中國版圖上的普通民眾,誰又能說這不是國家的肖像呢?我原本打算踏遍祖國的每一寸土地,拍攝人物肖像。後來發現很難實現,就在生活圈範圍內以拍攝父老鄉親為主。
這些樸素的面孔最能展現一個國家的整體或是側面。具有獨立精神的人,生活習慣、家庭結構、髮型著裝、精神面貌與職業等等,無不與國息息相關。
——李宗澤談“國家肖像”
新媒體編輯:爾雨林
審核校對:東方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