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取魚窩(四)

发布时间:2020/11/26 点击数:

編者按:

四川大涼山是一個美麗的地方。生活在高寒山區的彝族人民有著獨特的生活習俗和生活方式。本報自本期開始連載楊豐明先生的作品《取魚窩》,主要介绍涼山彝區一種古老的捕魚方式。作者生动的描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新奇有趣的世界。


文/楊豐明

取魚窩的程式是先取外圈一層的卵石,取出來的卵石又砌在魚窩週邊,卵石之間的洞隙同樣用草堵住,形成一道週邊防線,以防從洞裡滑脫的魚兒逃跑。每取一圈卵石之前,漁民先要把堵塞用的草拔開,手伸入洞中捉掉手能捉到的魚,幾個人步調一致,同時推進,這樣一圈一圈地取,一個洞一個洞地全部捉淨,直到魚窩取完為止。


技術水準高的漁民捉魚成功率較高,一伸手就能捉到,從手中滑脫的魚幾乎為零。細甲魚體型修長,身上佈滿滑潤的粘液,沒有經驗的人越使勁越逮不住。高手捉魚不用卡鰓,平手直接握住魚的腹部,他們的雙手像戴了一雙特別粗糙的手套,魚再掙扎也無法滑脫,你不得不佩服他們高超的技藝,我們想學一直沒有學會。


一般大的魚窩能夠捕捉十斤多細甲魚,大點的魚窩能夠達到三四十斤。看到活蹦亂跳的的細甲魚,個別圍觀者要情不自禁地去魚兜裡擺弄魚兒,有時還要把當中最大的魚兒提起來顯擺,那個得意勁兒似乎是他親手捉到的一樣。而站在刺骨的河水中捉魚的漁民也有一種成就感,高興得來會把渾身的寒顫都忘得一乾二淨。


取魚窩全過程對漁民的禦寒能力也是一種考驗,由於天氣寒冷,河水冰涼,中途漁民堅持不住了要上岸喝酒烤火驅寒,身體單薄、抵抗力差的人只能在岸上參觀。取魚窩結束後,所有捕捉到的魚按人頭平分,那個年代收入管道單一,漁民分到的魚一般捨不得自己享用,大都送往集市出售,換點油鹽柴米錢補貼家用。



那個當年的小夥伴還告訴我,這些年西蘇角河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河水水位大幅下降,整個流域搞水電梯級開發,致使河水斷流,河魚不能回流產子,西蘇角河兩岸的生態受到嚴重破壞,河裡幾乎無魚可捕。據他瞭解,現在西蘇角河兩岸掌握取魚窩這門技術的漁民大都相繼去世,在世的大概還有1-2位,取魚窩這種古老的捕魚技術面臨失傳的危險。

讓人難忘啊!那個天真爛漫、充滿童趣的年代,那個已經再也不能回轉的年代,同時也是當今的孩童永遠無法體驗、理會的年代!(全文完)


新媒體編輯:爾雨林

審核校對:東方曉雲


取鱼窝 一

取鱼窝 二

取鱼窝 三

取鱼窝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