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取魚窩 (二)

发布时间:2020/10/22 点击数:

編者按:

    四川大涼山是一個美麗的地方。生活在高寒山區的彝族人民有著獨特的生活習俗和生活方式。本報自本期開始連載楊豐明先生的作品《取魚窩》,主要介绍涼山彝區一種古老的捕魚方式。作者生动的描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新奇有趣的世界。


至今,做夢都還夢到同小夥伴們在西蘇角河邊嬉戲打鬧游泳的情景,在那裡留下的童年美好記憶難以忘懷,隨著年齡的增長反而越來越清晰。在西蘇角河邊生活了十多年,印象最深、最有趣的是觀看當地彝族漁民的一種古老捕魚活動 ---取魚窩。


西蘇角河是金沙江中小支流,主流發源于森林茂密海拔4000多米的黃茅埂,全長48公里左右。當年上游森林砍伐量小、生態還比較完好的時候,河床一般寬度都在30米左右,水流量大,河水湍急。枯水季節人們涉水過河,還必須選擇水流平緩的地方下水;夏季降雨增多、河水上漲,要涉水過河幾乎不可能。全年大多數時間西蘇角河的河水非常清亮,清亮得連河裡的魚都能看到。那個年代,河兩岸無任何工業、生活污染,兩岸的場鎮、鄉村也沒有安裝自來水,人們的生活用水均取自河裡。不太講究的大人和小孩,口渴了直接喝河裡的生水,從未聽說過誰會拉肚子,可以想見那時河水的純淨度之高。


這樣清亮純淨的河水最適合各類冷水魚生長,在記憶中西蘇角河裡魚的種類並不多,常見的主要有細甲魚(學名裂腹魚)、石巴子(學名黃石爬鮡)、鋼鰍(又名紅尾鋼鰍)三種,其中細甲魚的數量最多。細甲魚在雅安稱雅魚,那時河裡就這種魚個大量多,河邊的彝族漁民採取各種方式捕撈,經常送往馬頸子街上出售。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細甲魚不到0.4元/市斤,後期0,6元;八十年代才漲至1.0元/市斤以上,現在的價格在150元左右,而且還不易買到。生活在西蘇角河兩岸的彝族同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發明了許多捕魚方法,除一般的鉤釣、網捕、杆杵、藥藥、爆炸外,還有一種特別的方式就是取魚窩徒手捉魚。


取魚窩彝語稱黑依別,黑為魚,依為房或窩,別為掏或取得意思,直譯就是掏魚兒的房子,意譯就是取魚窩。取魚窩是漁民事前用卵石砌好魚窩設置陷阱誘捕細甲魚的一種集中批量捕魚方式,成功率高,捕魚量大,在西蘇角兩岸比較流行。

(未完待续)

取鱼窝 一

取鱼窝 二

取鱼窝 三

取鱼窝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