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是促進全球合作和共同發展的中國方案(8)

澳門導報官網澳門導報 发布时间:2019/12/10 点击数:

三、歷史的記憶


(之二)

編者按: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澳門導報首次將“一帶一路”选题以連載形式刊登出版,是一種新視覺、新觀念。本次首發的是從歷史與經濟關係的角度解讀“一帶一路”的文章,“一帶一路”的發展值得社會各界仔細研品,值得廣大讀者關心关注。

        (1)鄭和前後七次下西洋

    一四零五年,鄭和率領二萬七千多人,乘坐二百五十多艘海船,第一次出使西洋。龐大的船隊駛離劉家港,出長江口南下,浩浩蕩蕩地行駛在茫茫大海上。到一四三三年,鄭和前後七次下西洋,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鄭和船隊到達各國,大都受到熱烈歡迎。船上裝載著大量金銀寶物,以絲綢和瓷器最受當地人喜愛。船隊返航時,許多國家的國王和使臣,多搭乘他們的船隻來訪中國。中國鄭和率領艦隊,訪問了三十多個南亞和非洲的國家和地區,促進貿易和文明交流,影響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也改變了歷史。

  在世界文化和商貿歷史上,這是極其罕見,甚至是絕無僅有的行為,在中國二千多年的歷史上開了歷史先河。


(4)開拓海外市場

  大明帝國的鄭和下西洋”,充滿了中國人的文化特色和中國特有的經濟模型。只有深度解讀明白“鄭和下西洋”以及其背後政治經濟邏輯,才有可能真正懂得其所蘊含的深層商業思維和國家治理的基本特徵。


由於儒家思想“重農輕商”的影響,中國一直沒有誕生過發達的民間商貿。中國的“市場經濟”一直是各種被限制的。朱元璋在洪武年間就禁止海上商貿活動,中國的合法海上貿易隨著“鄭和下西洋”之後,通過“朝貢商貿”的方式來進行,因此開拓“海外”市場是從鄭和開始的。


(3)鄭和下西洋特點分析

  鄭和下西洋特點分析:一是財力雄厚出行浩浩蕩蕩;二是可以集中力量造千人寶船;三是國家意志宣示;四是軍事護航商品。如今中國一帶一路”採用國有企業先行的策略,與鄭和下西洋極其相似。


  鄭和的第四次(一四一二年)下西洋出行的二万七千多人中二万六千多人是職業軍人,其中阿拉伯語翻譯、清真寺掌教隨行,很顯然是想與阿拉伯人合作。第四次下西洋之後,大明帝國發現世界比想像的要大得多。因而從海上打通貿易通道,開拓海上經貿往來。由於中國文化中的一貫風格,鄭和最終帶來的政治利益是首要考慮的。明朝畢竟不是商業立國的帝國,當時形成的一個商貿模式被稱為朝貢商貿”。中國輸出大量的茶葉、瓷器、絲綢和生鐵,流入的是大量的奇珍異寶和黃金白銀。


中國自古有朝貢商貿”的模式,在制度自信和政治掛帥的前提下可以接受主動打開國門,讓外國人把自己的商品,以物物交易的方式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中國,中國交換出去的是自己的生產能力。在文化上中國人可以理解為“萬國來朝”的美好氣氛。


(4)古老而又嶄新道路的無限活力

 在曾經的世界版圖上,亞歐大陸勤勞勇敢的人民,用雙腳和船隻探索出多條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貿易和人文交流陸上和海上通路。打開當今的世界地圖,中國宣導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再次激發了這古老而又嶄新道路的無限活力。 

(連載,未完待續)

李芏巍,中國物流策劃研究院與中物策(北京)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物流與供應鏈智庫核心專家。


上一篇(7)

“一帶一路”倡議是促進全球合作

和共同發展的中國方案


下一篇(9)

“一帶一路”倡議是促進全球合作

和共同發展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