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是促進全球合作和共同發展的中國方案 (7 )
三、歷史的記憶
(之一)
編者按: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澳門導報首次將“一帶一路”选题以連載形式刊登出版,是一種新視覺、新觀念。本次首發的是從歷史與經濟關係的角度解讀“一帶一路”的文章,“一帶一路”的發展值得社會各界仔細研品,值得廣大讀者關心关注。
遙望千年,古絲綢之路見證了陸上商旅絡繹的盛況和海上千帆交錯的繁華,在這條大動脈上,資金、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商品、資源、成果等實現共用,以“駱駝和寶船”創造了地區大發展大繁榮。
1.古代絲綢之路
⑴絲綢之路古今傳承
絲綢之路始於古代中國,是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線。中國從漢、唐、宋時期通過陸路和海上分別把絲綢、瓷器、茶葉、冶鐵、耕作等商品和技術,傳播國外,同時從國外帶回國內沒有的物品,這種互通有無的經貿聯繫和文化交流,改善了沿線國家的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準。
⑵絲綢之路多元文明
在絲綢之路多元文明的發展中,互動始終貫穿其中,在東方與西方、中國與外國、陸地與海洋、農耕與草原、人類與自然等領域。如族群的遷徙、多民族的融合、古代帝國的興衰、各種宗教的傳播、藝術的相互影響、物種與技術的交換、風俗與社會生活的變遷等,都是經過絲綢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動帶來的結果。
⑶“陸上絲綢之路”繁榮于漢唐
中國在西漢開始“陸上絲綢之路”,繁榮于漢唐,唐朝中後期,陸上絲綢之路因戰亂受阻,於十二世紀結束。以西安為起點,南路到達印度,北路到達中亞各國,西路到達地中海與北非。
⑷絲綢之路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
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君主制國家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西漢時期張騫就曾兩次出使西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在敦煌莫高窟第三百二十三窟北壁上的張騫出使西域圖,唐代初期 (六一八年到七一四年)繪製。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與國外,外國由此信之”,稱讚其開通西域的作用。
⑸海上絲綢之路起興
中國在秦漢時代海上絲綢之路就已出現,“海上絲綢之路”起于秦漢,興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東洋航線到達朝鮮和日本,南洋航線到達東南亞各國,西洋航線到達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岸各國。海上絲綢之路取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外貿易主通道。南宋和元朝時期航海技術的突破和經濟貿易的空前需求使海上絲綢之路達到鼎盛。海上絲綢之路主分為東線和西線兩條線。東線是向東直抵朝鮮半島和日本。西線是向西通達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通過絲綢之路,溝通了當時沿途三十六個國家的商品與文化交流。
⑹ 宋元時代貿易活躍,商船揚帆萬里
宋元時代的歐亞大陸展開了前所未有的商品和技術交流。海洋四通八達,技術與市場、原料與商品、生活習俗與宗教信仰、思想與藝術彼此交流、相互影響,從東北亞的日本、高麗,到東南亞各地和印度沿海,乃至波斯灣和東非各港口,已經形成了一個“小全球化”的活躍貿易網路,商船揚帆萬里。中國內陸是龐大的絲綢、磁器、茶葉供應基地,這些產品,從各地經過車馬、舟船、手挑、肩扛,汇聚到海岸線上的各大小港口,集中到大港口裝上大船隨著季風運往海外。
(連載,未完待續)
李芏巍,中國物流策劃研究院與中物策(北京)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物流與供應鏈智庫核心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