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專欄】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探境外期货交易贏钱之道
商场如战场,国内商家在境外期货交易市场上交易,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通常而言,商家参与期货市场交易,输赢取决于他们对市场理解,取决于他们如何运筹惟幄和进行风险控制。
中国商家参与境外市场数次遭遇滑铁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商家不能做到知己知彼,还屡犯期货交易之大忌。其一,参与境外期货交易市场并非根植于企业本身的基本需求和保值,屡屡超需求交易;其二,交易过程中,让对手知道“底牌”;其三,“贪婪胜于恐惧”,对境外期货交易市场知其一不知其二情况下,匆忙超需求大手笔买卖,在信息和资金都不对称情况下重大杠杆投机,结果当然只有一个“输”字。“中航油”事件是这样,“中盛粮油”也不例外。
实际上,境外期货交易市场是商品与金融工程运用重要场所,它对有需求的中国商家是一个大有作为市场。那么,中国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上如何做才能取赢和保值?依笔者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国企业必须考虑以下二个方式:方式一, 企业为固定生产成本或固定产品卖出价格,而在期货市场上同产品或对应产品套期保值;方式二,企业根据需求,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可能出现的现货和期货不同价格谋利和保值。国内国外商品及期货市场常常出现相同产品地点不同,价价格不同;或者时间不同、价格不同,如大豆、钢、原油等。一旦发现这样的价差机会,就应该马上计算这里是否有所作为和有利可图。
这里比较讲究计算和商业安排及金融技巧,大多数中国企业“翻跟头”就在此。
笔者的经验是,企业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和考虑相应操作:第一,企业在平常就要做好面对差价出现的准备工作,这包括企业把握在一段时间内,如半年、一年内该产品需求量、可用资金量等,中国企业最重要的是了解如何取得境外期货交易“购货单”和如何把“购货单”用来进口货物,并通过在国内使用货物或买卖货物保证生产和流通盈利。中国企业产品还没进入境外期货交易供货行列,这里就不探讨供货保值玩法,尽管这也是中国企业今后进一步参与国际商品经济所需要学习的。第二,企业在遇到境外期货交易市场与中国现货市场同一产品或相同产品,有大于包括进口成本在内的差价时,才可以根据需求和准备工作进行境外期货交易,并在交易中明确告诉对手,通常是投资银行即中国谓称的“券商”,交易是要有“购货单”(Warrant)交收,这是我们的底牌。第三,成交后,若境外期货价格朝着有利于企业方向变化时,企业可平仓获现金利;若境外期货朝着不利于企业方向变化时,企业可以做好提货准备,从生产和流通中盈利,达到保值目的。这样操作,是现阶段中国企业参与境外期货交易买卖的“胜券”。
上世纪90年代,笔者在香港与国内众多铜需求商做LME期铜,就是这样做的,基本没输过。这里事实上有三个金融小技巧:一是有实盘做基础,不怕商品“庄家”和金融“大鳄”;二是商业和金融操作不影响且有利于企业本身运作;三是可规避企业不可控商品和金融风险。
此外,笔者认为中国企业做境外期货交易还应该做好两点:一是必须聘请真正懂境内外期货交易和懂金融风险控制的人才,否则“学费”一定很昂贵,小做也可以从实战中培养人才,但一定要严格控制风险。二是做大宗境外期货交易,应该建立风险控制制度和部门,还应该建立自己的研究系统。只有这样,中国有需求企业才能在境外期货交易中立于不败之地。
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中国经济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也是在所难免。参与国际市场包括境外交易并不可怕,关键在于知己知彼,掌握知识,了解市场和谨慎操作。
吳張:工商管理碩士,經濟師。曾任中國銀行廣州市分行國際結算處副處長,香港越秀財務有限公司董事兼副總經理,香港越秀證券有限公司董事兼副總經理, 廣州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金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廣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廣州市美林基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現任珠江實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董事;湖北洪湖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