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論壇】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權威診斷一定可靠嗎?(八)

发布时间:2023/04/28 点击数:

導語;

精神/心理健康知識已經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人也主動走進精神科、諮詢室尋求幫助。然而,精神/心理疾病的診斷,目前是以症狀表像作為依據,無法做到以病因、病理來命名和判別疾病。在這種情況下,診斷結果真的“準確”嗎?根據診斷結果所做的心理治療,到底有多高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呢?


來源 | 《返樸》(微信ID:fanpu2019)

撰文 | 若寒(德國慕尼克大學臨床心理學及認知神經科學碩士、臨床心理學博士生)


心靈無小事

精神/心理疾病,與身體疾病一樣“正常”,也一樣重要。從根本上,應盡可能規範和完善心理疾患的診療體系、心理健康的醫療保障體系,使醫患雙方都能無顧慮的進入專業治療,安心和充分地專注於解決問題。這些,都正在逐步嘗試和推進中。


當然,預防最重要。專業、有效地宣傳相關的科學知識,尤其是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對父母進行知識普及與指導,建立足夠的社會支持體系(也包括對家庭和家屬的),使個體在盡可能健康、滋養性的家庭人際環境中成長;使個人易感的性格特質可以通過以“個人成長”為目標的諮詢較早地“強壯”起來;使壓力或創傷可以得到及時的疏導與彌合,而不致進一步發展;使很多具有傷害性的不良模式的代際傳遞得到干預並被阻斷……心靈無小事,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


正如我國在許多領域已經取得的巨大進步,我們其實有資源和能力(包括社會文化、思維方式、甚至制度上的優勢)建立起完備的、符合我們自身文化氛圍和大眾心理需求的服務保障體系,為國民提供更優質的心理健康服務。


同時,我國人口基數大,又處在社會持續大發展大轉型階段,可獲得的個案豐富。在專業、規範、嚴謹的前提下,臨床實踐與科學研究都有巨大的資源優勢。珍惜、善用這些資源,我們對整個精神/心理疾病模型的理解、對診斷系統和治療方法的擴展與完善都可能做出巨大貢獻。


無論你是醫者、研究者,還是需要幫助的病人,或是暫不相關的人,讀完這篇文章,也許你對這個領域感到了失望,但也希望你從中看到希望。至少,不盲目迷信、也不武斷否定,客觀理性地看待和理解相關學科的發展現狀,可能都是直接或間接推動學科向前發展的最好姿態。當然,專業從業者,一定不會放棄使之完善的努力。


衷心希望那些悲傷的、令人扼腕歎息的故事越來越少。


(全文完)


編  輯 |東方曉雲

新媒體 |爾雨林

審  校 |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