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評析】独领风骚 ——毛澤東詩詞所展現的十大精神氣質(六)

发布时间:2022/08/10 点击数:

張 春

三、以身報國的宏大志氣


(续上期)

毛澤東的宏大志氣是與現實鬥爭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不是空談,而是實幹。在領導秋收起義之前,瞿秋白曾提議毛澤東到上海中央去工作。毛澤東回答得很乾脆,我要上山下湖,到山林裡去跟綠林好漢交朋友。他果然這樣做了。1928年4月,一支以朱德為軍長、毛澤東為黨代表和前敵委員會書記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在井岡山打出了自己的旗號,不久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改編了袁文才、王佐兩股農民武裝,在山林裡落下了腳。想不到,井岡山這一腳竟踢出一個嶄新的局面。


井岡山的五大哨口之一黃洋界,山高嶺陡,僅有的一條羊腸小徑在峭壁間環繞,用石頭壘起來的哨口設在兩峰之間,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1928年7月初,朱德和毛澤東分別率紅四軍主力下山襲敵,山上守軍不足一營,敵人以四個團的兵力對井岡山進行會剿。井岡山根據地面臨著第一次大危機。8月30日下午,紅軍在黃洋界,以僅有的一門迫擊炮向敵人集結攻山的部隊轟擊。當時只有三發炮彈,不料前兩發炮彈都因受潮沒有打響。所幸的是,最後一發炮彈終於在敵群中炸開了。敵人以為是紅軍主力已經回山,連忙在當夜撤走了。正是黃洋界上這唯一的一聲炮響,挽救了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使毛澤東下山前不得已而為之的“空城計”獲得成功。


毛澤東的軍事才能,常常是在敵強我弱、“圍剿”和反“圍剿”的較量中得以展示;毛澤東的詩情才華,常常是在充滿壓力的鬥爭環境中得以迸發。


9月8日,朱德和毛澤東率紅四軍主力回山,聽說黃洋界保衛戰取得了勝利,毛澤東興奮異常,禁不住湧動起一股詩情,他作詞一首——《西江月•井岡山》,寫了一場他並未親眼所見的戰鬥: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導敵軍宵遁。 


毛澤東雖然沒有親臨黃洋界保衛戰,寫出來卻是如此真切生動的戰爭畫面。旌旗、鼓角、圍困、壁壘、炮聲、宵遁,這些描寫戰爭的常用詞彙開始在毛澤東的詩詞中出現了。


其實,黃洋界保衛戰無疑是一局險勝之棋。無論是毛澤東還是紅軍官兵,都聯想到了《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


於是,在山上開的慶祝晚會上,官兵們編演了一出京劇,就叫《毛澤東空山計》。在井岡山紀念館,至今還陳列著戲裡的一段唱詞:


我正在黃洋界上觀山景/忽聽得山下人馬亂紛紛/舉目抬頭來觀定/原來是湘潭發來的兵。


我是內無有埋伏外無有兵/你不要胡思亂想心不定/來來來……請上井岡山來談談革命。


38年後,毛澤東回到了井岡山。看今朝,憶往昔,他心潮澎湃,揮筆寫下了《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這首詞,並于1976年元旦在報刊上正式發表。


在這裡,我們不說井岡山的美景和變化,也不說當年“黃洋界上炮聲隆,報導敵軍宵遁”的情景,只說毛澤東“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預言。2012年6月24日,毛澤東47年前的這一詩句被不止一家外媒引用,來形容中國“一天內開啟兩個新紀元”——蛟龍號深潛突破7000米以及神州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首次手控對接成功。一天之內,中國在外太空和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同時誕生了載人航天和載人深潛的新紀錄。2013年12月15日4時35分,攜帶五星紅旗標誌的“嫦娥三號”成功落月,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具備軟著陸月球和月面巡視勘察能力的國家,展示的不僅有中國的航天大國雄心,更有令西方刮目相看的先進技術。外電驚呼:中國把強國夢從家門口編制到了外太空。毛澤東的預言,決不是臆測,也不是巧合,而是建立在豐富閱歷,淵博學識基礎之上的,加上超凡的洞察力、深入的調查研究、縝密的分析判斷,從而得出客觀規律的判斷,不論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還是在後來的人類實踐中,都得以實現。


科學預言充滿志氣。這種志氣不是自我的盲目樂觀,而是源於他對人類歷史發展根本規律與最終歸宿的洞察,源於他對社會矛盾的深入瞭解和精確判斷,源于他為了崇高理想置生死於度外的大智大勇。他的那句“當著天空出現烏雲的時候,我們就指出,這不過是暫時的現象,黑暗即將過去,曙光就在前頭”,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


(未完待續。歡迎繼續關注下一期“三、以身報國的宏大志氣”其他內容)


上一期(五)

下一期(七)

新媒體編輯:李偉強

審核校對: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