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專題】與釋智明師父切磋中國傳統哲學精神(連載十四)
(唐鹹正)
(連載十四)
編者按:
本報自019061期开始,一連三期刊載了釋智明師父的《探析中國哲學精神》一文(掃描下方二維碼可進入官網閱讀),文章引起學界關注及相關回應。本報自019070期開始連載由我國資源經濟學家及長期從事哲學研習學者唐咸正先生撰寫的《與釋智明師父切磋中國傳統哲學精神》一文,旨在建立一個對話、探討之平臺,令更多的學術觀點和學術精神在這裡碰撞出新的火花。此亦為《澳門導報》辦報之宗旨與初衷。掃描文章下方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文章完整內容。
(續上期:第六,價值觀、價值觀念、信念、信仰和理想及其相互關係是什麼 之(2)以抽象概括的程度為根據對信念進行分類。)
(3)信仰,是指人們對某人或某種主張、主義、宗教的高度信服和崇拜,並將之拿來作為自己的榜樣或指南的一種心理傾向,或者作為精神寄託的一種思想傾向。它還是主體超越現實、超越自我、追求最高價值的自我意識。就其社會功能來說,信仰是人們的精神支柱,在你茫然時為你指明方向,在你無助時給你力量,在你受挫時讓你堅強。當今,黨中央高調地提出和要求每個共產黨員都要 “不忘初心”,這個 “初心” 就是對共產主義的的信仰。多少革命先烈為了這個信仰而不屈不撓地為之奮鬥終身,以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 其引發的精神力量之強大持久,往往都是常人依常理而無法理解的。信仰同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如:個人信仰與社會信仰;理性信仰與非理性信仰;科學信仰與非科學信仰;進步的信仰、世俗的信仰、落後甚至有害的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宗教信仰等。信仰天然地蘊含著價值,是人們關於最高價值的信念,是價值觀念體系的核心,但不一定就是真理。不過,又必須確信:信仰確實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4)理想,既是指人們超越現實、超越自我、追求未來遠大價值目標之高度自覺的自我意識,又是指人們要為之奮鬥終生的完美而遠大的價值目標體系。作為一種精神現象,理想是一個具有層次結構的系統。其最高層次是政治理想,第二層次是道德理想,第三層次是生活理想,即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第四層次屬於日常精神生活的範疇;理想還可以依據其他的根據進行分類,如:階段性理想與最高(或終極)理想,理性的理想與非理性的理想,科學的理想與空想(或幻想)的理想,共同的理想與各別的理想;理想具有超越性與現實性(合規律性)相統一的特徵。在中國傳統哲學精神中,儒、墨、道、釋等大家都有各自的 “理想” ,其中儒家的《禮記 ● 禮運篇》中的 “大同世界” 對理想社會的描述,被當今的馬克思主義學者稱之為 “是對原始共產主義階段的意會和美好未來的憧憬” 。
(5)價值觀、價值觀念、信念、信仰和理想的相互關係概要
(a)價值觀與價值觀念的關係。價值觀是價值觀念的理論基礎,決定和指導著價值觀念。價值觀念是價值觀的體現。
(b)價值觀念與信念、信仰和理想的相互關係。價值觀念是信念、信仰和理想產生的前提和基礎。信念既是在一定的價值觀念支配下產生的,又是支撐人們精神世界的價值觀念,但它比價值觀念更為豐富、具體;信仰是具有支配性、主導性的價值觀念;理想是最高的價值觀念。信念、信仰和理想都是價值觀念的集中表現形態。
(c)信念、信仰、理想的相互關係。信念支撐著信仰,豐富和發展著信仰;信念是理想形成的前提和基礎,對理想的科學性、正確性和可實現性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信仰是信念中的一種特殊的、強化的、高級的形式,它比信念更執著、深沉、投入,是一切信念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居於統攝、支配其他信念地位的最高信念,是具有最高價值的信念;信仰是理想的靈魂,它包含著理想性的追求,決定著理想的內容和指向。理想是對信念的高層次的綜合和昇華,它與信念又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即當主體把某一價值目標確立為理想時,也就表明主體對這一價值目標具有堅定的信念了;理想以信仰為靈魂,是具體化了的信仰,它比信仰更具有目標的明確性和情感、意志的感召力,更具有豐富而具體、確定而完整的實際內容。
(未完待續,請繼續關注下期:第七,信念、信仰和理想因何能成為探求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的標識——茫茫書海中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