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專題】與釋智明師父切磋中國傳統哲學精神(連載十二)
(唐鹹正)
(連載十二)
編者按:
本報自019061期开始,一連三期刊載了釋智明師父的《探析中國哲學精神》一文(掃描下方二維碼可進入官網閱讀),文章引起學界關注及相關回應。本報自019070期開始連載由我國資源經濟學家及長期從事哲學研習學者唐咸正先生撰寫的《與釋智明師父切磋中國傳統哲學精神》一文,旨在建立一個對話、探討之平臺,令更多的學術觀點和學術精神在這裡碰撞出新的火花。此亦為《澳門導報》辦報之宗旨與初衷。掃描文章下方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文章完整內容。
(續上期:第六,價值觀、價值觀念、信念、信仰和理想及其相互關係是什麼?(1))
從個體角度看,信念具有為人們的社會活動確立價值目標和行為導向的作用,對人們陶冶情懷、培養境界、樹立大局觀等都具有正面積極的作用。總之,它是人們精神生活的支柱。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它對人們產生信心、增長士氣和積極主動性等也都有明顯的作用。很顯然,信念是人們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從社會角度看,社會主體中的主導集團或階層總是要以自己的意志作為整個社會信念的價值目標,並強力要求全體社會成員接受,且以理論、方針、政策等方式,將自己的意志和價值取向灌注於其中,並力圖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使其成為全社會成員的信念,以達到統一意志和目標的目的;信念有著複雜的層次和結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它進行分類,如:個人信念與社會信念,理性信念與非理性信念,科學信念與非科學信念,支配性信念與一般性信念,宗教信念、倫理信念、政治信念、審美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2)以抽象概括的程度為根據對信念進行分類。 以上這些有關信念的分類都可以在教科書上查到。在本論題的研習過程中,我深感為了從茫茫的書海中,探尋出傳統哲學精神來,有必要以信念形成過程的抽象概括程度為根據,將之分為三類:感念、理念和哲念。
(a)感念,是感知信念的簡稱,意指從日常生活和工作經驗中,通過感知方式產生出來,並 “注入了價值成分” 的觀念;如上面引用的東漢名醫張仲景的箴言,清代名臣曾國藩的箴言: “不為聖賢,便當禽獸” ; “但求耕芸,莫問收穫” 等就都屬於感念這個層次的信念。
(b)理念,是 “理論信念” 的簡稱,意指其抽象概括程度上升到了各門具體科學理論高度的信念。如:中國共產黨於2013年提出的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十二個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是由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基本理論觀念凝練而成的十二個理念,且還形成起一個由三個層面(國家、社會、個人),每個層面各由四個理念組成的具有支架式結構的理念群體;又如毛澤東主席在其《紀念白求恩》中宣導的 “白求恩精神” ,就是一個包括由國際共產主義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精神和技術上精益求精精神三個理念組成並具有支架式結構的理念群體;再如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的四個經方蘊含的中醫醫療學調和陰陽的價值觀念, “辨證施治” 、“治未病” 等信念也是已上升到中醫學理論高度的理念。
(c)哲念,是 “哲理信念” 的簡稱,意指其抽象概括程度上升到了哲理高度的信念。如毛澤東主席《實踐論》中的 “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後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意大利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安東尼奧·葛蘭西把它發展凝練為 “實踐一元論” 觀點),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觀點(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還把它凝練為 “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觀點 )等,就都是《實踐論》中的基本哲念。(注意:凡 “注入了價值成分” 的觀念,就轉化為包含主體觀點的信念了!就是說,毛主席提出的這兩個 “觀點” 都是 “信念” 。)
(未完待續,請繼續關注下期第六(2)(d)(e)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