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回歸日專欄】詩 意 澳 門 (十一)

发布时间:2021/09/20 点击数:

(十一)

作者:張 春

第六章 詩意澳門,它閃耀在松山燈塔的靈動輝光裡 ①


澳門導報

一個人的一生中,總有那麼一些經歷,讓你豁然頓悟,而“旅行的真諦,不是運動,而是帶著你的靈魂,去尋找到生命的春光。”(美國散文家、自然主義者梭羅)


這些年來,我去過一些地方,有些不一樣的經歷特別難忘,而不一樣的經歷源于不一樣的名勝,澳門的東望洋燈塔,就是其中之一。


東望洋燈塔1865年9月24日正式開始運作,是中國沿海地區最古老的現代燈塔,最初只是靠一盞酒精燈發光。1874年,燈塔因風暴受損,經過重修後於1910年6月29日重新啟用和轉為電氣化運作。在雷達還未普及之前,是進入珠江的地標。現今燈塔已改由現代化照明系統,全自動控制,無人值理,仍為航海人士服務。在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燈塔總高15 米,塔頂設置了巨型射燈,其射程可達16海裡之遠。站在燈塔之上,可以欣賞澳門全景。由於地勢高,燈塔亦被用作懸掛颱風訊號和燈號,向公眾發佈風暴消息。每逢入夜,燈塔的光柱無聲無息地在墨色的夜空中旋轉投射,在漫天繁星的映襯下,壯觀莫測,讓人恍如置身於一個奇妙的秘境。


聳立在中國東南部的海岸上,松山燈塔見證著中國近代遭受外國列強侵略與開埠通商的歷史,見證著近現代海洋文化與海事科技的發展,是中西文化交流與海上交通運輸的重要標誌,更是中國近現代海上交通避險保航的重要保障設施。


聳立在澳門的制高點,對於澳門的漁民、水手來講,松山燈塔就是家的方向,象徵著希望,它是迷茫中的扶手,前進中的光明不離不棄的諾言。泰戈爾說:“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晴望著風暴卻兀不為動,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


松山燈塔,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閃亮著,像一尊尊勇士矗立山頂。它苦了一生,也輝煌了一生。為什麼?因為燈塔有燈塔的信仰。有些人苦了一生,也難得輝煌,為什麼?我的答案是,“沒有信仰”。正所謂:茫茫人海,何以導航?生命之燈,惟有信仰。人生路長,只有明確了信仰,才會有一個奮鬥目標。人生沒有了信仰,就像找不到燈塔的船隻,要麼隨波逐流,在碌碌之中荒廢一生;要麼誤入歧途,在風浪的嘲笑驅使之下永沉海底。


適逢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神州奮起,國家繁榮,人民幸福,崢嶸歲月,黨就是一種信仰;滴水入海,萬眾同頻,回歸就是一種信仰。澳門同胞愛國愛澳,從不缺信仰!


澳門回歸祖國22年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澳門特區政府和澳門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愛國愛澳已經從一種民間情懷轉化成為全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愛國者治澳”不是一句口號,已經從一種傳統,演變變為一種根本原則和堅實行動,正像特首賀一誠所說“只有愛國者治澳,澳門才能持續發展,才能走得穩、走得好!” 寫到此處,我不禁想起了電影《守島人》,影片中王繼才、王仕花的信仰來自“守島”就是“守國”。當看到銀幕上國旗在風中招展、高高升起在小島上時,我被一種崇高的情感所擊中所感動,我的鼻子酸了,眼淚禁不住流了下來。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在自己工作崗位上的那個時代的守島者、人民的守島者,松山燈塔不也是這樣嗎?即便在濃霧一樣化不開的黑夜中,燈塔上一明一滅卻永不熄滅的光亮,以平凡的堅守,致敬澳門的輝煌!


我喜歡攝影,因為“攝影人是時代發展的見證者,是歷史影像傳奇的書寫者”。我深知,只要現在找找角度,動動指頭,今後就可以讓我們得以重溫每一個歷史瞬間,感受每一份細微變化。因此,從給照相機加上長焦的那一天開始,我便把鏡頭對準了松山燈塔。為了利用有利地形地物,拍一些有價值、別人很難拍到的照片,我有時爬到辦公樓的樓頂,有時爬到宿舍樓的樓頂,尋找最佳拍攝時機和取景視角,而不必擔心高樓、樹梢會對畫面構圖造成影響。我雖不是專業攝影師,但由於我選位好,時機把握的還行,拍下了許多精彩的照片,尤其是這張落日落在燈塔頂端的“巨眼”上的照片非常珍貴,這樣的收穫將成為永遠的記憶,它像燈塔一樣照耀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我常問朋友一個問題:落日落在燈塔上,取決於什麼?答案很多,什麼地球自轉公轉呀,什麼海拔、等高線呀,我的回答很簡單:它取決於拍攝者所占的位置和拍攝的角度。


首章 / 作者張春介紹

上一章(連載十)

下一章(連載十二)